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11日

陕西工人报工报视线 除了浪费惊人住房公积金管理还有哪些问题 移动智能医疗带来就医新体验 为啥官员都选择跳办公楼自杀

当前版:第A3版:工报视线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工报视线
03

除了浪费惊人住房公积金管理还有哪些问题

目前全国有各级公积金管理机构606个。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共开发出几百套公积金管理系统,每个系统花费数百万元到上千万元,每年还有几十万的升级维护费,浪费惊人。各系统没有统一标准,致信息难共享,每月月底,想全国汇总一个数据都很难。

住房公积金管理不只是“浪费惊人”问题

住房公积金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本应该管理得让人放心,可事实上,住房公积金诟病已久,这次又多了一个“浪费惊人”的证据,让老百姓对住房公积金的忧虑又加深了。

2002年国务院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要求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设区的市(地、州、盟)应当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一个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运作。县(市)不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有条件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实行统一规章制度,进行统一核算。可从现实来看,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目前全国仍有各级公积金管理机构606个,按规定不应该设立的机构仍有264个。

有关住房公积金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有行政级别不一;主管部门不一;单位性质不一……这些还是小毛病,即便是公积金管理系统重复建设,浪费惊人,也不是最大的问题,而住房公积金腐败才是最大的问题。住房公积金腐败一个接一个,涉案金额动辄几千万、上亿。

住房公积金问题重重,简而言之,面临“三无”窘境: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导致信息难以共享,系统五花八门。住房公积金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早在2011年年底,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就明确提出,要求在2012年6月前,完成《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但到了2012年6月,这一工作并未完成。随后在2012年年底,住建部再次提出,2013年要完成《条例》修订草案稿,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可又到了2013年底,情况则是再次“爽约”。“住房公积金条例”修改连续两年“爽约”,其背后是利益的阻扰。

住房公积金管理必须要有顶层设计,比如由住建部协调制作统一的管理软件,全国几百个管理机构统一共享,既节约资源,也可为后续的系统开发、监管、升级和发展提供统一的平台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进行管理。一言蔽之,住房公积金唯有做到透明、全国统一,才不会让公众纠结,如果仍然改变不了各自为政,信息不共享的困局,那么留给我们的苦果就不仅仅是“浪费惊人”了。 (王军荣)

住房公积金管理为何如此混乱

要说我国公积金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协调规划,恐怕并不确切。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设计,曾经还有一个说法,“房委会决策,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制度规定,虽然问题不少、亟待修订,但也不至于那么差。这样一套运行与决策相分离的制度,如果真能执行,也不算太坏,但最终却走样。这也警示我们,公积金管理制度修法很重要,打破利益羁绊、落实法规更关键。

公积金管理的乱象必然有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只知道我国的公积金制度师承新加坡,可能并不知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还覆盖养老等社会保险领域,英文为CPF(Central Provident

Fund)。这组英文准确的汉语翻译,即中央公积金制度。顾名思义,这和我们公积金管理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大不同,新加坡的模式可以理解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很多人更不了解,发轫于少数城市的现行公积金制度,目的是发放住房建设贷款,缓解住房开发建设资金短缺。当我国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住房开启市场化之后,房地产不但不再需要所谓的低息资金支持,而且成为暴利行业。公积金的功能也就开始转向,1999年,公积金开始全面投向个人住房保障领域。遗憾的是,此时地方政府与银行为代表金融机构早已形成利益同盟。

按照规定,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年利率只有1.21%,远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CPI在2011年是5.4%,2012年是2.6%,2013年是2.6%。而住房公积金中心将公积金存在银行的年利率是2.33%。因为公积金投资要求严格、投资渠道匮乏,这些钱实际上大部分被长期放在了各地银行。根据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29条的规定,公积金中心通过公积金存款或其他方式获得的收益,并不归缴存人所有,“管理费用”即这一条所规定。同时,因为银行支付的也是超低利率,轻而易举以低成本获得资金赚取利差。甚至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挪用公积金进行投资。

公积金提取难度大,恐怕不难理解了。从最极端的情况看,普通职工退休可以合法提取公积金时,减掉通胀的稀释,缴纳的公积金实际购买力将下降很多。比如前几年媒体曾报道,中国科技大学的一批院士级学者很讨厌现行的公积金制度。按说他们的公积金比整个社会高,但根据规定,他们要退休后才可以取回公积金。而这些学者是终身教授,几乎不退休。这又成了一个笑话级的现象。

另外,因为公积金长期被各自为政的各地公积金中心(实际控制人主要就是地方政府)把持。我们会看到,每到房地产下行趋势明显时,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往往就出台临时性政策救市。公积金这笔存量资金,实际还成为各地“调控”的棋子。

对此,公众要求修改完善公积金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不过,不久前有媒体曾报道,公积金管理修法多年未果,其缓慢源于利益博弈。通过以上分析一目了然,实际就是相关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联手赚钱”,而让普通公众,特别是没钱买房、不买房的缴存者一直处于吃亏状态。 (银玉芝)

几百个系统管理公积金,能安全吗

“中国存几百个系统管理公积金,浪费惊人”,这是一位“官员”最近披露的惊人消息(据《瞭望新闻周刊》)。如果像媒体报道中那样把住房公积金比作“唐僧肉”,世纪之交时,据说曾有2600多个管理机构将其七零八碎地瓜分。后来经过多年的改革归并,管理机构的数字下降到606个。然而,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要求,应该只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可以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按这个标准,可以设立管理机构的城市全国共有342个。因此,其余264个实际上就是违规设立的,其中包括“省直的”、“区县的”或者“行业的”。

80年代,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评价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这些由政府管理的巨额资金虽然是一笔独立运作的公共基金,但在政府急需用钱时,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动用它。为此,新加坡政府对中央公积金立下了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这位经济学家的预言没能成为现实。

然而,中国住房公积金的管理现在却被地方和行业的管理机构操控,在这些管理机构的背后都有着一位或几位具有绝对权威的“大老板”,当地方或行业急需用钱时,他们会不会“情不自禁”呢?当然,这还是用到地方的或者行业的“集体利益”上。再进一步想一想,如此管理体制,又会有多少让贪腐分子伸手的漏洞呢?

报道中强调:各地自行开发的公积金管理系统达数百套,每个系统动辄花费数百万元到上千万元,每年还有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升级维护费用。几百个系统的开发,几个亿的投入,来管一个公积金,浪费惊人。为什么各地都要自行开发公积金管理系统呢,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电脑系统开发的经费中可以“运作”的“空间”太大了,其中的猫腻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各地自行其是地开发管理系统,就不能让管理系统互通互联——“我的商业秘密”怎能让他人知晓。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据说是中国的住房公积金的模板,但如果要“找不同”,其实两者之间有一点关键的差异。新加坡的公积金就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储备积累的养老基金需要投资保值,于是就按揭给有购房需求的参保人买房,以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而中国的制度设计其实有点东施效颦,养老归养老,住房归住房,两者完全不搭界了。光为住房筹措一笔公积金,其合理性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开句玩笑,就是“用买不起房的人的钱帮买得起房的人买房”。近年来,随着房价越来越贵,买不起房的人越来越多,这项政策的正当性正在受到质疑。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住房公积金,在参保者退休时一次性领取,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多少不论,也算是一笔可以用于养老的资金。但是,如果在管理上真的出了大问题,那造成的社会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从国家层面统一公积金管理,千万莫再拖了。 (唐钧)

公积金系统应百川归海

公积金管理存在过度分散化,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如此做法带来很多弊端,诸如公积金信息陷入割裂状态、因地域屏障难以流动、系统重复建设、维护费用过高等等,造成公积金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腐败空间太大。目前全国各级公积金管理机构606个,而按规定可以设立的设区市公积金管理中心342个,显然,仍然有近四成的机构属于违规设置,需要督促尽快加以整顿,让每一个公积金管理中心都在法律范围内运行。

至于数百个公积金管理系统,其实大多是地方利益作祟。由于每个地方的公积金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公积金管理涉及到资金的收缴、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完全由管理机构一手掌控,其中的问题外人则难以知晓。显然,有关部门之所以不肯放开手,皆因公积金的相关利益太大,而一旦管理系统一后,管理机构的利益也将随之消失。

其实,公积金管理系统的统一并不难,只需开发全国统一的管理软件即可,要求各地管理中心必须使用,废止各种地方版本,实现百川汇海。难就难在要先打破地方利益,避免地方政府将公积金当作自己的“小金库”。因此,需要将公积金合并统一管理,同时,给予地方管理机构一定的调整权力,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可以微调,但不得超越规定。 (江德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