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行动才是真正的纪念
·辛晶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鲁甸震灾头七之日,正是传统历法中元之日。点一盏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的路;以那片遭受疮痍的大地为道场,超度所有死难者的灵魂。
死者已矣,所有的仪式只能是生者的表达。死难者幸存的亲人用当地一向遵循的丧葬习俗,来表达他们痛失亲人、百身莫赎的悲恸,也表达生者坚强的生命意识。而来自官方以及社会的公共仪式,则在此之上,更要表达的是一种生命至上的文明法则,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样的一种公共仪式,也正是政府以及国家力量在震灾发生之后,迅速启动并投入的抗震救灾工作的有机部分,也正是必将延续至未来的行动信条。
如果说仪式是一种表达,那么行动才是真正的纪念。面对鲁甸,曾经有人疑惑,我们的向善之心是否因为灾难的频繁而有所减低,我们是否还拥有对于一些个体苦难的悲悯?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应忽视,所有行动者的努力,所有爱心的方向。士兵在突击,志愿者在向前,幸存者在自救的同时也在救人。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曾让我们见证一种公共精神的生长,那么国人以及国家力量对于鲁甸救灾的有序介入,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在灾难面前守望相助的共同情感。鲁甸头七之日,这无疑是最好的告慰。
无论是汶川、玉树、雅安,还是鲁甸,所有这些被一场灾难重新命名的地名,无不需要用一场面向未来的重建来获得补偿与进步。这种重建,不仅是大地之上的家园,更包括人心之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