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粮票
◎马科平
整理屋子,在旧书里发现了几十斤粮票。它们躺在我的抽屉底层已经几十年了,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方寸之物,我感到非常亲切,它浓缩了国人40多年的苦辣酸甜,已成为沧桑历史的一份见证。这些面额不同的粮票,瞬间打开了我封存在时光驿站里的记忆,把思绪带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1953年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首次发行粮票。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两类。全国通用粮票由粮食部发行,地方粮票由省级粮食部门发行。地方粮票只能在发行粮票的区域内使用,比如,我们陕西的粮票只能在陕西使用。使用全国通用粮票,不须另外交油票,所以,全国通用粮票比地方粮票珍贵。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粮票当初的印象是,只有进城吃饭的时候才能用到,其余时间很少用。爹偶尔带我进城办事,娘就烙块锅盔,让我们带着中午吃。记得那年外出上学,大哥驮了几袋麦子到粮站交售,帮忙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我吃上了商品粮。
当时,我的口粮标准是每月31市斤。灶上的伙食标准早晚饭一般是稀饭、咸菜、馒头,午饭是水煮面条,油水稀少,还不敢放开吃。正处在猛长身体的年龄,感觉像是狼掏了肚子,经常饥肠辘辘,刚吃罢早饭,就眼巴巴地开始盼午饭。学校食堂门口,开饭的铃声还没响,已经聚了上百人,待打开大门,大家狂拥而进,快步飞奔,像是一场战役的突击冲锋。
省吃俭用的大姐,给我送来了粮票,还是齐刷刷的全国通用粮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改革开放以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国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八十年代后期,城里人吃的蔬菜、副食品增多,吃的纯粮食少了,家里的粮票节余下来。集市上开始有了用粮票换大米、换鸡蛋的交易。
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粮油销售店比比皆是,各种粮食和粮食制品琳琅满目,东北大米、江南大米、杂交米、珍珠米、泰国米、白面、豆面以及各种小杂粮应有尽有,任你选择。只要打一个电话,米面就送上门。超市的各种副食堆积如山,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新鲜蔬菜,时令水果,数不胜数。
记忆深处的粮票,其实并没有走远。作为购买粮食的凭证功能丧失,退出了日常生活,却又作为历史的见证,来到了高贵的收藏殿堂。佛祖说:“人当自刹念,每身知节食。”每当看见那些粮票,就会觉得穿越时空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体温,沧桑悠远,魂魄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