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打招呼检查”应休矣
从近期“昆山事故”后续报道中得知,当地相关安检、环保等部门事前也都对事发企业例行检查过,但正由于是“例行”即“打招呼式检查”,企业采用临时减少上岗人员、清除粉尘等临时措施将严重的违法生产情况糊弄了过去,没有受到停工整改的处罚,最终酿成惨祸。血的教训证明,各种形式的“打招呼检查”绝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一种严重的败坏社会风气,误事误国的“四风”问题,必须予以连根拔起,彻底铲除。
“打招呼检查”陋习由来已久,无论是政府行政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上级对下级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时,往往下红头文件或电话通知,讲出要检查的事项、时间及前来的领导、部门人员,受检单位则闻风而动,对单逐一自检,加班加点粉饰装潢,最后形成亮点99.9,缺点0.1的汇报材料,随后的检查圆满成功。如今在中央实施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来,总体情况大为改观,形式上的前呼后拥,超标准接待就餐销声匿迹,但检查前“打招呼”的陋习根深蒂固,仍被一些官员爱不释手。前不久网络发帖,一北方城市为迎接全国文明城市考核,在没有预案的情况下连续一个月不让早点出摊,禁止菜贩串巷,引得市民怨声鼎沸。
“打招呼检查”之所以难以根除,各行各业上行下效,主要是其像坊间的臭豆腐一样闻得臭吃得香,有了它就像演戏有了脚本,上级来检查的部位就是该单位的亮点之所在,看到的不足也属白璧微瑕,召开的座谈会人选虽是层面皆全,但却是“精挑细选”,发言“悦耳中听”,这样即使媒体在场,上级领导也能面带微笑,彰显自己的督导功效。受检单位也能如释重负,避免了因工作不力而受到领导、媒体的责问,影响到负责人的仕途。但在硕果累累、皆大欢喜的布景下,却掩盖了受检单位的工作问题,甚至可能是违纪违法关系群众生命的安危问题,不但败坏了社会风气,酵肥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土壤,也可能埋下了新的“昆山事故”及给党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与灾难的祸根。
故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都应以“昆山事故”为戒,充分认识“打招呼检查”的危害,在履职中严格按照中央有关规定精神,努力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将对下级单位工作,对工程建设的督导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让“打招呼检查”寿终正寝,灰飞烟灭。 (杨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