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26日
综合新闻
02

农村更需精神养老

“精神养老”在农村还是个很陌生的词。如今的农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佑护下,变化翻天覆地,新楼房,水泥路,各家各户,独门独院,很是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老人和孩子成了“留守”一族。许多老人感到孤独,寂寞,有些则是因婆媳关系紧张而分家单过,遇到头疼脑热,小病大疾,也无人过问,精神亦显得压抑而苦闷。虽然不愁吃,不愁喝,但就怕儿女不过问。不少老人大多时间都是坐在村头树下发呆。陷入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怪圈。

养儿防老,是国人传统的思维定式。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农耕国情,以及民族的伦理观念。现在的农村,90%以上家庭已一扫昔日的物质匮乏,衣食无忧。同时,政府对60岁以上的老人有补助,困难的还有“低保”。老人不再是“负担”而是“宝”。但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子女仍视年迈老人为累赘,不愿同住一座房,同吃一锅饭。无形中剥夺了老人含饴弄孙,颐享天年的乐趣,给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造成莫大伤害,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笔者听说这样一件事。刘师傅年轻时进城当了工人。随着女儿和儿子先后出世,和妻子沉浸在美满幸福的生活中。但“天有不测风云”,妻子得急症病故。他含辛茹苦养育一双儿女成人,女儿远嫁异乡,儿子娶妻生子,他退休告老还乡。本想和儿子一起生活,无奈儿媳却是“悍妇孙二娘”,见不得年迈的公公在眼皮底下“转悠”,加之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刘师傅只好另起炉灶,自个儿洗衣做饭。由于两个孙子上学花销大,“孙二娘”只好养猪喂鸡搞“创收”。目睹这种状况,刘师傅真是五味杂陈,但又于心不忍,就趁儿子回家之际,当着儿子的面,对儿媳说:“我一年有近两万元的退休金,你就别喂猪了,我把银行卡交给你,你给我做饭洗衣,有空让孙子陪我说说话,耍一耍,就全当喂猪哩”。“孙二娘”一想,倒也划算,辛辛苦苦养猪养鸡,一年也就四五千元的收入,就满口应承,从此对老人变冷脸为笑脸,饮食起居也周到周全。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长辈向往的不是吃穿,而是晚年能和儿女一起生活,享受精神的慰藉。和城里的老人比,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还是半文盲或文盲,即使晚辈孝顺,也仅仅是满足于“一张床二顿饭”,很少考虑精神需求。

精神虽不是万能的,但每日里保持心情愉悦、舒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同样重要。有专家指出,老年人的心理机能状况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反映,积极而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因而,农村的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一定要齐头并进,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老人的精神生活,乡村干部要热心,儿女晚辈要关心,真正做到:“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葬”。

(千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