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国节假日演变史
初期一年仅7天法定假日
“全国假日办”撤销之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来临。我国目前这种休假方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1949年:每年4个节假日,法定假日基本格局形成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目前我国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每年4个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全民法定假日共7天。
1994—1995年:从“双休—单休”循环到全年双休
1994年2月3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家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为休息日,第二周星期日为休息日,依次循环。那时,双休日(大礼拜)、单休日(小礼拜)一时成为流行语。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规定:从5月1日起,我国“公休假日”延长至两天,即每周五天工作后休息两天。
1999年:三个黄金周来袭
1999年,国务院调整原有法定节假日安排,将“五一”、“十一”放假天数分别由原来的1天和2天增加到3天,并通过调整前后周末休息时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
2007年:“五一”长假取消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放假办法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可享受带薪年休假。
2014年:撤销假日办
2014年9月,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批复文件,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其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运行14年后,被公众熟知的“假日办”以提格、扩容的方式与公众说再见。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