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21日
综合新闻
02

重构公权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让法治释放改革新红利

社会各界期盼四中全会提升市场效率

(上接一版)

重点 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

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言,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重构公权力,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是此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所在。

刘俊海对记者表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实现科学立法与规范执法。“要进一步做到科学立法,实现立法科学化。过去,部门利益往往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立法机关在编制、经费上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经常出现委托行政机关立法,行政机关部门起草法律往往是跑马圈地,部门利益法律化。同时,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过于原则化。

他强调,要规范执法,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对于行政监管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而对于公民来说,则应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要框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打造服务型政府,打造法治、透明、廉洁、勤勉的政府。要严格按照法治的原则,规范政府的权力,真正把政府的行政权关进笼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治是“保民”“治官”的统一体。在法治的框架下,规范政府行为、规范行政权力,有助于在制度上预防和清除公务员的道德风险以及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提升政府公信力。规范执法的关键是公权力的重构,压缩审批权,能不审批的尽量不审批,只有为了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才能例外,并且应当进行严格解释。另一方面,要赋权,赋予行政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权,形成监管机构之间的无缝对接,建立跨市场、跨地域、跨产业、跨部门的24小时全天候的360度全方位市场监管信息查询和应用体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过去10多年,虽然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但由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的模糊,政府保留了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行政配置资源的格局很难改变。他认为,应当加快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立法。确立以政府与市场关系立法带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从修改完善企业国有资产法律体系、国家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等入手,厘清政府的职能边界,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此前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国务院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要求,这是必要的。但减数量不是目的,目的是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议继续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厘清市场作用与政府职能的边界,对经严谨分析论证确应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取消,切实纠正有的部门避重就轻,放虚不放实、放小不放大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效应 企业期待改革红利

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无论是学界、企业界,还是投资机构,都充满了期待。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李大霄表示,资本市场离不开法治建设,资本是最有活力和冲动的,但是只有建立在法治上才能最大化发挥其效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资本市场将带来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市场首次真实的牛市也将因此而诞生。他认为,随着整个国家法治水平的提高,作为基础元素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证券市场由于法治不健全出现的损害投资人权益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刘俊海则表示,现在资本市场缺乏对于法律的信仰和敬畏,要激活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必须先激活其投资功能,而要激活投资功能,必须弘扬股权文化,激发全市场对于法治的信仰和敬畏。“内幕交易、虚假陈述,挣快钱,置法律于不顾,实际上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包袱。”资本市场应当是法治释放改革红利的第一块试验田。提高资本市场的“法商”意识,企业界要重视法律服务消费。

“非常令人期待。”中文传媒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傅伟中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将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性质,用法治和市场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市场边界会更加清晰,也有利于国有企业在同一个轨道和民营企业进行竞争。

经济参考报记者 吴黎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