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2月13日

陕西工人报文摘·文娱 “快餐+“任性” 一曲唱给狼的精神挽歌 相声与讽刺 十羊九不全系误传 公益演出的生命力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5版:文摘·文娱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文摘·文娱
05

综艺变电影

“快餐+“任性”

去年春节档根据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拍摄的同名电影,以近7亿元的票房震惊电影界,引发了“电视综艺节目简单搬上大银幕,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电影”的激烈争论。新年伊始,电影市场又上演了综艺变电影的一幕——根据2014年火爆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改编而成的电影,再次以让人吃惊的卖座速度,挑战人们对电影的定义和评价。

热门的电视综艺节目拥有稳定的观众群和收视率,靠着播映带来的口碑和话题效应,在现实生活和互联网上都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动辄几亿的网络点击量和微博话题阅读量,意味着换成真金白银的巨大的票房潜力。成本低、见效快,顺手捞钱的事何乐而不为?特别是赶上春节档,在寒假期间上映,综艺节目长期吸引着的学生族成了票房的重要贡献者,一些家长也被孩子“绑架”着去看。锁住一个学生,可以产生3倍甚至更高的消费效果,“合家欢”的观看模式成了“综艺电影”票房制胜的不二法门。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看电影成为时尚社交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获取谈资。某种意义上说,“综艺电影”能满足观众的这一需求,给观众带来快乐,未尝不是好事。问题是整个电影产业如果蜂拥而至,争做这种短平快的电影,无疑将加剧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的浮躁和投机。有人说,好莱坞也经常把热门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但我们必须看到,这里有一个必要的“电影化”的过程,需要有基于电影本体的一系列改编环节。

当下中国电影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快餐式生产,并且形成了快餐式消费的链条,恐怕与整个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内在联系。学生、城市白领等学习、工作压力较大的群体构成了今天电影观众的主体,他们进电影院图的是放松,“90后”“00后”的青少年观众更是单纯追求娱乐,“任性”消费。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快餐式生产的存在和中国电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任性”消费,“短平快”的“综艺电影”在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还会风靡甚至大行其道,其生产者们或许还会以到手的高票房来嘲讽那些“执迷”于电影的专业性、电影本体的人。但是,这种情形不可能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常态。不论是何种形态的电影,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取得长足的发展潜力,都必须从电影本体出发做精做强。不尊重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不尊重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基本规律,最终失去的恐怕不仅是电影市场本身。 □饶曙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