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妈妈”还在,生活就不会老
□杨雪
“妈妈”并不是我的亲妈。
在陕西大荔,也就是我的老家,比我妈年龄大的平辈女性,我们就称呼“妈妈”,音调是读二声和轻声,当地人一听,就能听出区别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姐姐嫁到邻村,距离不太远。那时,我去姐姐家,经常会碰上一位老人,笑容可掬的。时间长了,我发现她经常帮助我姐,干这干那,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姐姐的婆婆。每次见她,我都叫她“妈妈”,叫的很亲。
“妈妈”单薄瘦小,皮肤白皙,笑时有漂亮的眉眼。
“妈妈”的老伴浓眉大眼,身材高大魁梧,足有一米八。
那时,我经常看见的都是“妈妈”在忙活:扫地、做饭、收拾家务;帮助左邻右舍……忙前忙后的,很少看见她闲着。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妈妈”的邻居晒好玉米后就上地里干活去了,不巧的是天突然下大雨,就看见“妈妈”火急火燎地收拾玉米,她娴熟地将玉米卷堆、装袋,又以最快的速度拉到屋檐下,和大雨抢时间的“妈妈”,使邻居免受损失,一番大干后“妈妈”满脸是水,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等邻居回来,一切都已收拾妥当,面对邻居的感激,“妈妈”只是“呵呵”笑了一下……
每次去姐姐家,就看见她的老伴常坐在家门口,戴着一副漂亮的眼镜,悠闲地抽着烟斗。旁边的石墩上放着一杯热茶,看着村道来往的人们,很少看见他干活。每次看见他这样,我就笑着喊他一声,他冲我点点头,应一声。当时在我眼里,他们夫妇俩是极不协调的一对。我们老家那里男的除了地里的农活,别的几乎什么都不干,尤其是子女多的,上了点年纪的,更是甩手掌柜。我们当地人,就把男的叫“外头人”,意思是走南闯北的,干大事的;把女的叫“屋里人”,也就是做饭、收拾家务。“妈妈”和她老伴就是这一典型。尽管如此,我却从来都没有听到“妈妈”抱怨过。
后来,等我考学,工作,见他们的次数就少了,除非放假、过年。再后来,姐姐一家又搬到西安,就更少见到他们了。但是只要我和姐姐一起回老家,姐姐都会要求我一起去看看“妈妈”,还有那几乎什么都不干的“妈妈”的老伴。
从去年开始,姐姐就常在我跟前念叨,“妈妈”脚后跟烂了个大洞,行动不便,需要人伺候等等。还说,自从“妈妈”卧床不起,她老伴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悠闲地抽烟,喝茶,再也没有戴那副漂亮的眼镜。而是烧水做饭,亲自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而且不要子女插手。我有点意外。过去,我还总是抱怨“妈妈”的老伴什么家务都不干,现在也都不能想像他能伺候一个“屋里人”——他已经89岁高龄了!
前两天回老家,姐姐又叫上我,去探望“妈妈”。
“妈妈”还是笑眉笑眼的,她的老伴身体依然硬朗,还经常开着电驴出去买菜购物,只是耳朵有点背。姐姐家的老大对着“妈妈”的老伴说:“爷爷,明年给你过90大寿。”一直就听力不好的“妈妈”的老伴这句却听见了,他指着躺在床上的“妈妈”说,你奶明年在就过,不在就不过。
是啊,只要“妈妈”还在,他的老伴就有精神支柱,就会幸福。只要“妈妈”在,生活就会延续,善念就会延续,爱就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