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08日

陕西工人报专题 编者按 富平人的性格 图片新闻 小记贾占强 温泉河夕照 美原有个菜园头 河刘的村情 书法 故乡是扎在麦秸身上的刺……

当前版:第A4版:专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专题
04

故乡是扎在麦秸身上的刺……

□雷钟哲

这是麦秸(陈向炜)的第一本诗集。我不愿给他贴上“打工诗人”的标签,但当你读了收录在这本诗集中的110多首诗后,你一定会对打工者的独特体验感同身受,并被扑面而来的故乡——包括他的打工的第二故乡——的乡景、乡土、乡音、乡味、乡情、乡思、乡愁……陶醉得一塌糊涂。

作者78年生人,家乡乃陕西富平,是典型的关中汉子。由于其过早辍学,接受过繁重农活刻骨铭心的洗礼,又以家乡为原点,四处漂泊,到处打工,经历了打工者的种种辛酸。于是,积淀心中的各种思考,经过十几年的漫长发酵,终于在近几年喷涌而出,以或长或短的句子,流淌出浓郁的诗情。

从故乡带来一只苹果,采摘

跋涉,现摆放在我江南的书桌上

她干净而羞赧,身段丰满

带着乡下的善良

(麦秸《乡下而来的苹果》)

躲在旮旯里的蟋蟀在曳动的夜色里低吟

窸窸窣窣地,跳到了摊在膝头的纸上

月光在夜的肌肤下缠绵而过

被水洗濯后的故乡在我的笔尖生长,复活

(麦秸《纸上的村庄》)

挂在空中的思念,从夜空踱到人间

伸手掰了一瓣,却不敢独自下咽

我和月色促膝交谈,在中秋节

在碎银泻地的夜里,咀嚼月光那头的团圆

(麦秸《挂在空中的思念》)

以上这些灵动的诗句,在诗集中俯拾皆是。

也许身为打工一族,又有着农民工的身份,让他对这个群体的境遇遭际生存体验分外敏感。他的诗句,就更能表达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农民工——也被称作“新城市人”——离开故土,四处奔波,把青春、汗水、希冀、活力以至生命的最好年华献给城市,但他们似乎又是命中注定的候鸟,飞来飞去,寻找可以栖身生存的地方。但很少有哪座城市,能给他们一个久居的场所。“我是一个没有地址的人/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走出了村庄,走出了牵肠/不停地更换着驿马……”(麦秸《一个没有地址的人》)“我多么希望从这首诗里走出/给我一个‘地址’/然后一个猛子扎根下去”。(麦秸《给我一个地址》)麦秸说过,让“新城市人”有归属感,必须要让“新城市人”参与社区管理,成为城市的一员,感知感恩,融入当地主流文化,认可并认知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不定期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让他们扮演匆匆过客的角色,必须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有安全感、归属感,让“新城市人”无后顾之忧。千万别以为这只是麦秸个人的心声,他的关于“地址”的诉求,也就是接纳、包容、给他们与城市土著同等的国民待遇的背后,是3亿多进城务工人员集体的心愿。总而言之,这已不是一人一己的小我,而是一个庞大阶层的大我。

这个“大我”,也在故乡的“延展”中有所流露。他的诗中,不仅流露出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的眷恋,还对接纳他的第二故乡譬如绍兴,倾吐了由衷的赞美——“从漂泊那时起/他乡就成了第二故乡/那些亲爱的打工兄妹/把年华奉献给这片土地/我像一个行吟的诗人/用卑微的笔将你赞美……”(麦秸《故乡的根,他乡的情》)无论是“他乡在一路颠簸中/挥手作别”,还是“故乡在颠簸一路后/敞开了胸怀”,都浸满着深深的爱意。

此外,进入麦秸视野的,不仅是乡愁别绪,还有保安、清洁工、断指工人、矿难牺牲者以及售票大厅里偶然遇到的排着长队的民工兄弟,他对这些社会底层草根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惺惺相惜、同喜同悲。于是,“窸窸窣窣地,扫来清脆的鸟鸣/扫来整洁的路面/扫来饭碗里的柴米油盐”;于是,“腊月的售票大厅,散落着/一串串无奈的脚步”,这类句子,凝聚到他的笔端,展露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麦秸是一个行吟的歌者。诗歌是他的音符。他会一直吟唱下去。在这些吟唱中,故乡是不可或缺的音律;因为故乡是扎入他身上的刺,什么时候碰触到它,就一定有刻骨的痛感;就一定流出质朴、真切、缠绵、温情的醇醪——而这本《给我一个地址》的诗集,不过是他吟唱时的交响……

母亲在缺水的年月将我打捞上岸

那是一个清晨,无数的我大踏步走来

从你流经的村庄,走过的阡陌

在一个家的上方,渠道纵横

用嘶哑与浑厚送出故里子弟

你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渭河,渭河》

陈向炜简介:陈向炜,笔名“麦秸”,是绍兴市作协会员,兼任越城区文学爱好者协会副会长、越城区文联《山阴》副主编,民刊《打工诗歌》编委会编辑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