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得头筹
·张彦平·
几天前和宣传部门的几位同志到井下参观,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采煤工作面、掘进头,一种久违的感觉在心底涌动。二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我们当年简陋的设备和工作条件,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但当年火热的工作激情和昂扬的工作干劲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1995年我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矿上从事掘进工作。当时矿上有4个掘进队,每队协议工占了大多数,实施计件工资制,每月的掘进进尺和巷道的优良品率成了结算工资的关键。4个掘进队间你追我赶,互相较劲比赛,当时响当当要数掘二队,他们的队长曾经当过矿上的生产科科长,对井下地质条件、掘进工艺和进度安排等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他们队的掘进进尺和巷道的优良品率总是排在前头,工资也高出其它掘进队一大块,他们队的职工让人觉得更加“趾高气扬”。
同样,在掘进队内部班组间也施行计件工资制,班组之间也在互相较劲,赛掘进进尺和巷道的优良品率成了常态。我当时所在的掘三队有3个生产班组,每班20多个人,撑子面(工作面)作业的大部分是身强力壮,且经验丰富的协议工,每天我们提前1小时到区队开班前会,由班长分配工作,跟班队长(为副队长或技术员)强调安全,然后携带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下井。两名撑子面的大工要先大家一步到工作面,“勒令”上班人员停工撤离工作面,而上班人员往往想多干一会儿,多捞点进尺和优良品率(修整工作面),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摩擦,而上班的跟班队长和区队的工程验收员会出面调停,确保工作接续进行。当时我在掘进三班,而掘进一班的业绩最为突出,他们同样也有一位利害的班长,只记得他平时话不多,但有双“利害”的眼睛,在撑子面,他眼一瞅就知道地面哪里需要修整、“U”型棚哪里需要调整,他们班每次结算的工资都遥遥领先,不免让其它班组眼红。
记得那是一个秋季,我们掘三队负责一采区工作面的回风巷作业。一天上午,我们召开了全队大会,队长、书记和矿上的一位管生产的领导参加了我们的班前会,会上领导大大表扬了掘进一班,因为他们创下了我队当班三架棚掘进2.1米的最高掘进记录(平时每班平均工效为一架棚掘进0.8米),可谓拔得头筹。此事,在我们全队激起很大反响,职工们互相传颂,啧啧称赞。经过了解,我们探得了他们成功的诀窍:当时掘进的是煤巷,上一班因冒顶的范围较大影响了出渣架棚的进度,本来可抢2架棚却只完成了1架,虽然心有不甘,却只能按时交接班。接班的正好是掘一班,他们抓住时机先放炮,架起了两架棚,看离交接班还有1个多小时,索性又放了一茬炮,刚好赶上顶板较好,又架了1架棚并清理了工作面。这样,他们创出了队里掘进的新纪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天时地利,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因素,假如没有那样善指挥的班长和手底下那些“能战”的矿工,是绝对取得不了那样的好成绩的。
当月全队的掘进进尺达到了120米,工资创造了历史的新高。职工个人赚了个“盆满钵满”,大部分协议工将工资寄往远方的家乡,让家乡的亲人也跟着自豪和富足了一把。 (澄合局电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