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场
□每小平
配图 桂璐
每当看到村民们在联合收割机旁灌装金黄色麦粒的笑脸,数亩麦田一时半刻变成整袋粮食堆放在眼前的场景,我不由得追忆起昔时碾场脱粒的情景来。碾场分畜力和机械两类。机械分电碌碡和车辆两种碾场方式。
三夏大忙就是抢收、抢打和抢播。进入三夏大忙,无论大人小孩皆不停闲忙碌着。麦秸集子堆成山,村民辛劳露笑脸。当成捆麦子被架子车、拖拉机或汽车运回麦场后,堆积成山的麦捆,再被村民整齐的一捆一捆堆放在麦场四周,宽约一丈多,高约二丈,摞成尖形似屋脊,上面覆盖着麦秸,下雨时便于排水。
碾场是个辛苦活,既要出力还要流汗。畜力碾场需要场把式,一般多为中老年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碾场通常是从饲养室牵头马、骡或犍牛,套上鞍具,系到碌碡的钵架上(安装在石碌碡上的木架),场把式头戴草帽,左手拿着缰绳牵着牲口(系牲畜头部)和粪笊篱(竹编的长木把接拾牲畜排粪),右手拿着长鞭喝令,随意轻轻在空中抽打,牲畜很听话地曳着碌碡,在麦场中转圈碾压着麦穗。晌午时分,烈日炎炎,是碾场的好时光。鸟雀儿都跃上树荫中,叽叽喳喳;劳累的村民进入了梦乡。为了解除孤寂,场把式便摇头晃脑地在麦场上唱起了秦腔,音调或低或高,或细或粗,自顾自地吼唱着,在麦场上空飘荡着,只有牲畜竖起双耳曳着碌碡在麦场上不停地转圈、转圈……翻场是碾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碾压过的麦秸用木杈翻过,下面的翻上来,经太阳暴晒后再碾压,直到麦粒脱落。此时,队长打铃,社员们到麦场“一”字排开,用麦杈逐层翻过碾压的麦秆,抖落掉麦粒,将麦秸依次倒放着翻场。麦杈挑着金黄色麦穗、麦秆上下连续抖动着,热浪炙烤的麦香,翻成虚虚薄厚均匀的麦秸,铺摊在麦场上。直到麦场全翻过后,再用扫帚将四周散落的麦秆、麦穗等扫入麦场即可……
六、七十年代后,各生产队均使用电碌碡碾场,既干净卫生,又快捷便利。在麦场两边栽两个水泥电杆,用八号铁丝拉直,吊挂电线盒。电碌碡碾场多用中青年人,有力气、反应快。1978年,笔者也在麦场上放过电碌碡,碾过数次麦场。
改革开放,变化巨大。碾场也从畜力、电力、农机转变到拖拉机、脱粒机,直到目前的联合收割机,那种靠人力的农耕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党的好政策,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购农机有补贴,粮种和种地也有直补,惠及了农民,解放了生产力。现如今,三夏大忙只有数天,碾场也成为昔时的一种劳动记忆,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力,解脱了村民的辛劳和苦难,避免了因雨淋吃芽芽麦的不幸。
然而,故乡麦场碾麦时悠长而久远的麦香味早已成为我心中无法退去的记忆,我时常回忆放电碌碡的情景,怀念那段碾场弥漫着麦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