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29日
一线新闻
03

激活职工的“首创精神”

——走进地铁线上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7月3日,雨过见晴,天气特别闷热。西安地铁3号线青龙寺车站主体结构刚刚封顶,青龙寺至延兴门区间盾构已经贯通。参与该段施工任务的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的建设者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程。与前一段时间相比,他们的工作节奏似乎慢了起来,而省劳模石铁臣依然忙忙活活的。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坐在电脑前与同伴对《提高盾构机过暗挖变形缝效率与成本的优化技术》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在他们背后的墙上是“石铁臣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图。

把劳模创新工作室设在地铁线上,是西铁工程公司的一个首创。该公司工会主席郑文锋告诉记者,“通过在地铁项目部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发挥劳模在深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示范作用,为一线职工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培养和激活了职工的首创精神。”

盾构机大多在城市地铁施工中应用,施工环境复杂、干扰多,影响着施工工期。西安又属于黄土湿陷地区,施工中遇到的地裂缝常常成为阻碍盾构机前进的“拦路虎”。在3号线青龙寺至延兴门之间有一段长约200米的暗挖隧道,期间有5处宽3米、深2米的特殊变形缝,因变形缝过宽而不能给盾构机提供足够的承载力,盾构机便无法通过变形缝。面对这个难题,石铁臣和他的团队挺身而出,站在了优化施工方案、进行现场技术革新的最前沿。他们抓住每一个细节,结合平时的技术革新成果,首次大胆采用型钢加碎石的施工方案,使工期缩短了53天,材料费节约33余万元。

一个优化的施工方案就带来如此巨大的效益。记者问:“如果不用石铁臣的方案,结果如何?”项目部总工杨海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石铁臣的首创,我们现在仍然在进行盾构作业,业主都要给我们发红牌了!”按照传统的施工法,先要对变形缝进行钢筋混凝土浇筑。由于隧道长、里面施工空间狭小,材料运送不方便,致使浇筑施工难度很大。特别是在后期做变形缝结构时,还必须用大型机械破除混凝土,不但施工成本高、耗费时间长,而且机械无法运送进去。而优化施工方案后,所用钢构件在盾构机未出洞时提前做好,碎石人工就能填垫,钢结构拆除更简单方便,碎石还可以再利用。

在石铁臣的总结报告中记者看到,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于今年6月25日成立。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紧盯城市地铁施工中的难点问题,制定了详细可行的课题推进计划,注重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充分发挥一线职工群众的首创力量,目前已完成了《降低盾构隧道施工走板材料成本》、《提高盾构隧道轨道拆除效率》等4项技术创新和《盾构小间距大断面暗挖隧道始发施工技术》一项新技术推广,确保了项目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

设在项目部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竟能产生如此大的效应?项目部经理孙啸宇告诉记者,关键在于组织结构和人员的配备。在人员组成方面,公司的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分别担任工作室的技术顾问、技术指导,项目总工和技术人员全是成员。这个人员组成,几乎囊括了公司及项目的技术顶尖人物,所以说起工作室的成果,石铁臣谦虚地说:“我只是个牵头人,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我们的每一项新技术、新工艺也包含了一线施工人员的创新和辛劳!”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他们的课题推进表上看到,《关于降水与WSS注浆在深埋较大的地裂缝暗挖隧道中的应用与研究》、《不同断面地铁暗挖隧道衬砌台车转换技术》等4个课题又成为他们下一步重点攻关的项目。

创新无止境。随着施工的进展,他们将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引导更多的一线职工参与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首创之中,为建精品工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