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模式”下的关怀
——铜川创建文明城市见闻
进入中伏天的铜川,气温一直持续在35—37度的高温蒸腾中,骄阳似火,即使在阴凉处,也会汗流浃背,人们将此戏称为“烧烤模式”,实是煎熬难耐。在这样的高温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镜头一:铜川新区正阳路十字,该市总工会主席正在给交警发放消暑降温物品,叮嘱他们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镜头二:铜川市交通局相关领导,将西瓜、矿泉水、十滴水等物品药品送到一线筑路工手中,并要求中午高温时段停止户外劳动。
镜头三:铜川新区环卫工在长丰南路“环卫工临时休息点”饮水休息。
镜头四:一位小女孩对妈妈说:“你怎么随地乱丢垃圾,老师说这会增加环卫工的劳动,是不文明的行为。”随即将刚扔掉的垃圾捡起。
镜头五:送水工张平扛着沉重的水桶爬到铁诺小区30号6楼时,屋内主人说:“小张,来,喝点水,歇歇。”
环卫工、修路工、交警、建筑工、送水工,他们在高温下,头顶烈日、挥汗劳作、坚守着岗位,用汗水谱写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赞歌。
而大家也以实际行动给予他们“高温关怀”。据了解,铜川有关部门、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开放空调,发放茶叶、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防暑降温用品,发放高温补贴,让工人在中午最热的时段可以在室内度过等措施,对户外劳动者施以关怀;众多的市民遵守交通规则,让交警减少不必要的奔波;将果皮纸屑扔进垃圾桶,让环卫工人少扫一遍马路……这些文明举动无疑让户外劳动者在炎热夏日,感受到丝丝凉意。 本报记者 王何军
通讯员 宋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