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7日
北国周末
04

为何纸质书消亡的预言又落空了?

1819年秋,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的小说《选择未婚妻》初次发表,在小说中描述了一种无字天书,“您只要把这本奇书放进口袋,随时随地都可以掏出一本您所希望要念的书来。”在小说中,拥有了这本奇书的枢密院秘书欣喜若狂。

2007年11月,第一代Kindle发布,加上互联网的共同作用,霍夫曼在两百年前所描述的奇书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现实。201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预言纸质书将在五年内消亡。书籍的历史似乎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但似乎巨变并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今五年过去,尼葛洛庞帝的预言显然落空了。纸质书并没有消亡,反而销量却在增加。与此同时,国内电子书的发展似乎进入了平台期,为何电子书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得到大家的一致青睐,反而从某种程度上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笔者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根本没有完美的电子阅读器?

中文系毕业的小谢是狂热的电子书爱好者,他的第一台电子阅读器是购于2003年左右的文曲星NC—1020N,当时他还在上高三。

进入大学之后,他对电子阅读的兴趣依然浓厚,也因此先后购买了不少阅读设备。绿屏的翰林电子书V8、HPiPAQ4150、iRediLiad、Sony DPT-S1以及各个版本的Kindle,他都先后收入囊中。

但这么多电子阅读器,没有一个堪称“完美”,各有各的不足。在小谢看来,Kindle上难读PDF、Sony DPT-S1上浏览PDF体验很好但是不方便携带;墨水屏反应较慢,但是色彩绚丽、同时能够阅读多种格式书籍的iPad又很伤眼。对一直在寻找心仪电子阅读器的小谢来说,“好像很难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比“不完美”更糟糕的是,目前在中国以Kindle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被看做是小众产品,一方面由于它价格稍贵加上无法查看彩色和动感的图像,另一方面则因为它似乎有更完美的替代品——可以承载更多功能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二、电子书只适合泛阅读?

对于那些以读书写文章为业的文字工作者来说,他们是将时间花在阅读上最多的读者,即使不算是图书市场的主要消费者,但也算得上是重要消费者。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认为电子书只适合泛阅读,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携带。

但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林青来说,电子书最不方便之处在于不能畅快地做笔记。虽然很多电子阅读器都具有笔记功能,但对于一些需要精细以及反复阅读的严肃作品来说,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画涂涂,用一种颜色的标注盖住另一种颜色的标注的阅读乐趣可能会被电子阅读器繁复又机械的操作所抹杀,这或许也是人们抗拒自身被机械化的心理在起作用。

三、没人愿意为电子书付费?

尽管数字阅读的读者增多,但是愿意付费的人还是少数。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5年4月20日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在接触过数字阅读的读者中,超过一半的人不能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愿意付费的读者群体总体能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58元。其中在手机阅读群体中,33.3%的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而66.7%的人只看免费手机读物。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韩卫东社长认为,人们可能将免费的互联网信息和电子出版的内容混淆在了一起。互联网的精神是免费和共享,因此大众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还要收费”可能难以接受。

四、出版社和作者对电子出版不积极?

电子书市场的疲软同它不能拥有同纸质书市场一样的丰富种类也有一定关系。相对于美国很多电子书和纸质书价格不相上下的状况来说,目前国内的电子书定价处于低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出版社的电子书部分盈利很少,更加阻碍了纸质书的电子化进程,使得很多优质的纸质书资源无法转化为电子书资源。

结论:电子书和纸质书并不是你存我亡的关系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电子书和纸质书似乎并不是你存我亡的关系,而两者慢慢开始优势互补。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没有人能完全拒斥电子阅读器或者手机阅读软件,谁都很难对它的轻便小巧容量大说NO;但同样对真正爱书的人来说,电子书目前还很难替代纸质书,前者的种类毕竟有限,而面对彩版的图画则完全“缴械”了。

在更多情况下,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销量也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电子书和纸质书满足的是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的阅读需求,所以很多读者往往纸质书和电子书同时购买。同一本书,如果纸质本畅销,电子书也同样畅销。因此,电子书影响纸质书销量的问题就成了伪命题。 □臧继贤 李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