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安康
□冯勋
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来过安康,也未曾想象过自己会与这座城市结缘。脑海里,除了经常从父辈们口中听到的1983年的那场洪水之外,安康于我仿佛没有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那时候,对于我而言,安康完全是陌生的。
读大三时,为了考驾照,我第一次来安康。坐在来途的车上,我曾经把安康想象了千遍万遍,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在巴山西路的安康车管所参加完驾驶员体检后,便匆匆离开了。2003年5月,应安大同学的邀请,第二次来安康,挤在人山人海的西堤上,踮着脚尖看完了龙舟节开幕式,唯一震撼的是从汉江北岸横渡的龙舟,在划手们整齐的吆喝声中劈水而来,有着一种千帆相竞、激流勇进的抗争与豪迈。随后,在磅礴的大雨中,我游览了香溪洞,还去了鼓楼街,在路边摊上饱食了富有特色的“烫菜”和烧烤,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也算是真真切切地游了一次安康。
再来安康时,我已不再是个过客。工作签到了这里,就注定了要与这座城市结缘。于是,我独自尝试着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打拼,适应新的工作,体验新的生活,自己租房,学着做饭,利用空闲时间踩着单车跑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但走来走去,始终走不出江南一隅。城不大,路不宽,楼不高,破烂的公交就几趟,满街的“拐的”横冲直撞,这是当时安康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饮着汉江水,说着安康话,转瞬之间,已然十年。从刚来时的青春年少,到如今的而立之年,刚来时四处租房,生活艰辛,如今也已安家置业,娶妻生子。无论爱与不爱,我都已在这里扎根,在这里成长。
人在变,城亦在变。“一江两岸”、“重心北移”,全新的城建思路在施政者的脑海中不断地优化完善,“全面禁拐”、创建“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一系列提升城市形象的英明决策被付诸实施;从硬件设施到文化软实力,从单一改变到综合提升,蓝图在一点一点地变为了现实。从最早的南环路到滨江大道、安康大道,再到汉江三桥、汉江四桥,城市的骨架在不断拉大,畅行环境明显改变;从中心广场、金州广场到兴安公园、汉江公园,再到高新区的生态公园,城市的功能日益完善,生活的品味逐步提升,安康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城在变,生活方式更在变。茶余饭后,可以在江堤上散步,也可以去咖啡馆休闲,可以去新光天街看一场电影,亦可以在欢乐世界的游乐场里疯狂游玩。城市在一天天地建设,文明在点滴细节中提升。开放、包容、奋进、文明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外地朋友来了,我会邀请他们去登安澜楼,去坐汉江船,去西堤上散散步,去高新区的草地上谝闲传。吃饭的时候,我也会以“我们安康”这样的口气向他们介绍和宣传安康,并邀请他们再来安康。我已经慢慢地爱上了这座城,融入了这座城。当女儿呱呱坠地后,我也总会告诉她,我们是安康娃,我们的家在安康。安康已经成为了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地方,持续影响着我和我的后代,她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