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沈奕军
这几天,天阴沉沉的,好像被天空遮了层面纱,季节随着节令的变化,由热转凉,更多的感受来自气温的降落,人们开始在街头散步、聊天,做着各自的事情,老一点的到广场打门球、扑克牌,一些留守妇女摆起了摊子,卖些小饰品之类的东西贴补家用。河水缓缓地流动,把时间轻轻地从眼前带过,很静谧。在这个没有污染的山水县城,原原本本地延续着古老的习俗,起床、上班、种地、睡觉,好像从来就是这样,没有人打扰过,自然中透露出轻快。走进社区,新型居民由以前的懒散变得勤劳,有些家里搞得像书画院,摆些古董、字画。大雁南飞,鱼卧水底,树叶开始掉落,黄灿灿的稻穗把农田铺得似金子一样。在这些庄稼的中间,学校里的红旗格外显眼,像指挥棒,引导村民走向富裕之路。那些站在土地中间收割庄稼的农民,挥舞起镰刀,旋起的丰收热潮让整个秋天都生动起来。我想,再好的画家也无法用色彩留住秋天,再好的诗人也无法把秋天描绘得五彩缤纷。真正的秋是要用心去感受,去体验的。这就像处暑,生在秋天,却比秋来的更早一些。
打开日历,处暑从门前爬了上来,对处暑我了解不是太多,总感觉它没有立春那么明显,也没有清明那样庄严,更不像冬至那样让人一出门就能感觉到。处暑是介于夏末秋初,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信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在乡下到了“处暑”,就大发感慨,“唉,这热天终于完了,但愿没有秋老虎”。我能明白他们这句话的含义,生在农村的我早已能忍受那种被太阳“暴晒”的感觉,家乡俗称“晒油”(农民在火热的太阳下耕作)。农村气温虽说比城市稍低一点,但没有空调,家庭条件不好的连电扇也没有,一到夏天,特别是夜晚,又热又被蚊子叮咬,很难入眠。每到处暑,气温就一天比一天凉,天也黑得一天比一天早,庄稼一天一个模样,那真是看着天气变化,季节转换,庄稼成熟。就像看着那田里的秧苗结穗,大姑娘出嫁。
无意间与科室老师谈及处暑,内心除了对季节的转变抱有感怀,更多的是想深刻的了解“处暑”的含义,老师说:“处暑,就是暑热的天气过去的意思”。我想,这可能就是对“处暑”的理解吧。我又在百度中搜索了一下,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了解到:“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我这才深刻地理解到“处暑”的含义。
今夜,孤灯笔下,在陕南的一个山城我写下这些文字,抬头而望,一轮圆月正吞噬着空旷的夜空。我想此时父母肯定在说“这浩儿的衣服也不知道洗好没有,晒了没有,处暑到了,也该准备过冬衣服了”。想着这些,感觉一股香气由远及近,这是桂花的香味,我静静地感受着这夜的静谧,静静地,让自己陶醉在处暑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