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间为何历史人文景点门庭冷落
这些年每到长假,国人心目中总有一种“各地景区都人满为患”的印象,然而事实上,即便是在国庆这样的黄金周期间,仍有不少景点(尤其是历史遗迹)门可罗雀。陕北吴堡的石城遗址不收门票,离县城也不远,但我2006年国庆期间在那呆了一下午,几乎只有我们两三个游客。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与长城、故宫、十三陵、天坛、颐和园等同为世界文化遗产,且在1987年就已列入,门票至今只有30元,但它的日均游客量只有400多人,来此参观的游客全年加起来还不及北京故宫四天多。
陕北吴堡石城遗址
当然也不仅是周口店如此,国内游客普遍对历史文化遗迹类的景点不感兴趣。希腊领事馆前些年曾在北京、上海两地推介古奥林匹亚遗址(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景点,但普遍遭到冷遇,咨询前往希腊旅行的中国人多是为了去“地中海酒蓝色海面上白色房子的小岛”上度蜜月或休闲的。
毫无疑问,相比起高山、峡谷、湿地之类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的知识门槛要高得多了。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人来说,去一趟历史遗址恐怕也真的只是“看热闹”而已。有报道说,周口店遗址里的游客三三两两边走边看,但大多“不知道看什么”,有位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坦率地承认,除了一个巨大的洞穴和漫山的绿色,他不清楚“还有什么可看的”。在内蒙克什克腾旗,当我们想去东昌府路遗址看看时,当地人还十分诧异:“那只是些残砖碎瓦,能有什么可看的呀!”很多汉唐陵墓石像散落在关中等地的庄稼地里,当地人也并不当回事。说白了,很多人“看不懂”这些历史遗址。说实话,如果不了解一点相关的文化背景,一般人就算去威尼斯、佛罗伦萨或巴黎罗浮宫,那也不过就是得个“金碧辉煌”的模糊印象,不会比刘姥姥对大观园的认识强多少。
但这并不都是错在游人“没文化”。历史遗址这样的人文景观因其本身蕴藏的知识性,原本就与普通人之间具有某种距离感,需要与游客进行更深的互动来克服这种距离感,激发他们的参与感,而这就对如何展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说,历史人文景点的冷落,那些主办者自身恐怕也得担负一半的责任。国内很多历史遗址的展示方式都太刻板、且不以游客为主、又缺少互动,倒有几分像是灌输式的教育,这不免让人愈发敬而远之。
广西程阳桥景区以侗族风雨桥闻名
和黄山、桂林山水这种自然山川类的景观不同,大多数人文或历史遗址类的景点(古城除外)用不了一天就能看完,有些甚至半小时就够了。国内的许多景点内涵过于单薄,自身又挖掘得不够。比如,广西程阳桥景区以侗族风雨桥著称,许多游人真的只是驱车来买门票看一眼风雨桥,用不了一小时便又呼啸而去,但风雨桥仅是程阳八寨一个孤立的景观。越是如此,便又越是依靠单一的“门票经济”。因此,除了依靠自身的“奇观”就能吸引游客的历史景点如长城、敦煌之外,如果要想让游客产生深度的兴趣与共鸣,就得大大延展景点本身的内涵,不幸,这又正是国内旅游景区所缺乏的一种能力。
苏州博物馆新馆
试以北京、台北两座故宫作一对比:北京故宫虽然每天游人如织,但绝大多数游客所想看的,其实不如说是紫禁城这一建筑本身,以感受那种皇家气象,至于故宫内的布展、服务,则向来令人不敢恭维;相比起来,台北故宫的建筑无甚可看(毕竟是1965年才落成的),它之所以能吸引游客不断前来,靠的是它丰富的文物藏品及策展能力。国内的许多博物馆、历史遗址,都缺少这种“能让人下次还想来”的能力,相反常使人觉得“看过一次就再也不想来了”,这一点现在惟有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做得较好,能不断推出主题展,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人反复前来,换言之,这不再仅仅是一个景点与游客的关系,而是历史文化遗址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众的公共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需要让公众意识到这是他们自身的遗产和身份的一部分。
除了布展的策划与更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历史人文景观的“多功能性”——它不应只是人们去接受“历史教育”的地方,而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现在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人们既可以对其藏品感兴趣,也可以是因观摩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建筑本身而来,或对馆中的亲子活动有兴趣,甚至是把这里当作约会的地点。
必须承认,这样做,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可能冒着将历史遗产“游乐园化”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旅游本身就是“无时间性”的,人们往往只是“换一个地方玩”,是在体验空间的转换,对时间性的游历并不感兴趣。参观国家公园的体验和去迪斯尼乐园越来越类似,而去看历史遗址也跟看一次博览会的展示相差无几,人们感受的是一种缺乏历史纵深感的肤浅文化,“历史”是作为“现在”展示出来的。
上海外滩人潮汹涌
与以往相比,如今人们更在意旅游活动中的舒适性和娱乐性,将之视为一种休闲活动,这显然是许多历史遗址不能也不会提供的——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其本身的意涵便决定了它不能如此迎合游客。也不是所有的历史遗址或遗产项目通过参与性体验就能吸引到游人,像台北的剥皮寮历史街区、台南孔庙,对它们感兴趣的毕竟还是部分特定的游客群体。
说到底,旅游景点的火爆与冷落,是和现代社会中城市主流群体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因为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延伸:他们平日工作忙碌,所以才产生“休闲”这一特定需求,以至于城郊景色平平的农庄也会人满为患;如果人们在平日里并不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无关,更不参与这类活动,那又怎能指望他们假期时突然对遗址冒出浓厚的兴趣来呢?假日期间的现象,其根源毕竟是在假日之外。
□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