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26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永不言败 秋阳 芳草萋萋 书法 大佛寺感怀 哦,终南山 深秋 西山听酒歌 江南春早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西山听酒歌

□朱亚飞

尕老汉地尕老汉地吆吆,

七十七哩嘛吆吆,

再加上四岁呀子清,

八十一哩嘛吆吆,

再加上四岁呀子清,

八十一哩嘛吆吆。

三星高照呀子清,

四季发财呀子清,

六六大顺呀子清,

六六大顺呀子清。

拳儿嘛我输了(赢者唱“拳儿嘛你输了”),

酒儿嘛该我喝(赢者唱“酒儿嘛该你喝”),

八仙桌子上吃六杯,

咱二人大吉利。

请酒(道白)!

多谢(道白)!

这是我第一次在宝鸡西山听到的祝寿酒歌。一字一腔,像盛夏热烈的阳光,激荡的渭河,惬意的山风,让我已被世俗之尘沾染得有些疲惫的身心,产生了丝丝颤动。

流行于宝鸡这块酒文化厚土上的西山酒歌,是聚会和宴席时彼此劝酒助兴,以歌代令或歌令结合的一种说唱形式。这里的人们有酒必有歌,酒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色彩。祝寿唱《尕老汉》,结婚唱《闹洞房》、《闹五更》,庆丰收唱《雀雀算账》,亲朋相聚唱《大吉利》。还有古代文人的酒歌作品流传,像讲述两人在桥边相遇相识相知过程的《洛阳桥》。内容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看法、认识和感受。

环视西山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山是一坛酒,秦岭逶迤山醉人。水是一壶酒,渭河滔浪水醉人。

这里的酒歌起源很早,周朝就已有用歌舞乐曲佐酒侑食的明确记载。仅从先秦民歌精粹集成《诗经》中寻索,即能找见早期饮酒歌舞风俗在民间或官场显形的情景。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西山地处陕西最西端,自古就是陕甘川三省的交通枢纽,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商贾马帮多路过此地,在此住宿歇脚,吃饭喝酒,有酒就有歌。于是,甘肃、宁夏、青海人带来了花儿,四川人带来了川江号子、成都川剧,河南人带来了河南坠子,陕北人带来了陕北民歌,东西南北的曲调,连同本土的小曲小调,兼容并蓄,让西山酒歌的旋律和歌词更为多样化。

西山酒歌极具口语化,朗朗上口,很容易传唱。每每唱响一个音符,田间小路上,农家院舍里,山坡梁岭中,酒歌四处响,香味飘远方。

在西山的乡村行走,听到最多的是唱数式酒歌,以数字连接歌词,多以唱十为限,歌词不仅数字多,便于比划,而且语言诙谐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像表现丰收场景的《雀雀算账》:一个雀雀一个头,两个眼窝子明赳赳。两个黄爪子抱墙头,把一个尾巴戳在后头……一般都是从一唱到十,然后再从十唱到一,要求唱什么指什么,指什么象什么,如果唱错指错做错规定的动作,就要罚酒。这类酒歌用数字的反复增减和动作的不断变换来考验对方,决定胜负,有两人对唱轮唱,也有三人以上轮唱齐唱。经常呈现出喊唱的风格,很符合关中人粗犷、豪迈的性格。

酒歌是使者,传递和见证着友情,不论何时无论何地,西山的父老乡亲只要听见酒歌,腿脚便不再困乏,不由自主就走近了,心儿也靠拢了

这里,沟壑纵横,且受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阻隔,乡民们居住极为分散,村落之间相距甚至达到几十公里。交通不便,人们见面和相聚的机会很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走亲戚,聚集一起喝酒唱酒歌,自然就成为人们最热闹喜庆的时刻。因而,歌便从酒出,酒随歌儿生。他们或歌或舞,歌声里飘着酒香,酒杯里泡着欢歌。每每唱醉天上的白云,唱醉山沟的泉水,唱醉山中的花朵,唱醉月下的篝火……

西山酒歌同其他歌谣一样,是人们对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的一种感受和宣泄。这里的人们唱酒歌,四季兴致各有不同,春则为了山花烂漫;夏则为了浮瓜沉李;秋则为了丰收在望;冬则为了驱寒取暖。自有一番豪兴乐趣,那四季的甜酸苦辣、辛勤劳作,仿佛都溶于小小的杯中世界。以酒助兴,更以酒歌狂欢,这种和谐欢快的场面,足以使人忘怀尘世的艰难,分享那最质朴、最本真而又最令人神往的生活情趣。

从这片土地长起来的酒歌,从这片屋舍飘出来的酒歌,是西山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民间风情,民乐民歌,千百年来,深厚沉淀,心授口传,醇香萦绕至今,还将萦绕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