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高科技企业聚集促西安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
近年来,围绕园区主打产业,企业连锁发展的经济态势,西安市逐渐形成了“1+N”的孵化器集群发展模式。以一家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发展更多企业的形态进行区域发展,将企业的孵化功能成倍扩大,同时也为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上下游产业链得以全面提升,目前,高科技企业聚集已经促成西安形成了规模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近日,笔者走访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工厂以及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研发中心等地,分别就企业现状、发展态势以及对区域经济贡献等方面进行了集中了解。
光荣诞生只为祖国不受制于人
位于西安经开区的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以稀有金属材料和超导材料研发、生产为主导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公司已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用特种钛合金棒丝材生产线,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低温超导线材生产线,拥有主型设备700余台/套,具备年产航空用特种钛合金铸锭6200吨、棒丝材4800吨、NbTi、Nb3Sn超导线材400余吨的生产能力。作为国家尖端技术领域方面的研究团队,西部超导的诞生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共同签署的计划协定,旨为解决地球未来的能源问题,俗称“人造太阳”。当年,正是因为西部超导研发生产出低温超导线材,填补了国内空白,才为中国以正式成员身份参加ITER提供了关键主要材料。
5名院士为技术顾问,国家核聚变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技术带头人。企业620名员工中博士40人,硕士130人,技术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约30%,不间断的科技创新背后是一代代超导人的无私奉献。
“企业的建立为的是祖国不再受制于人,更是为了国有军工的崛起与自强。”据西部超导副总经理刘海明博士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生产出多牌号的国防用新型特种钛合金棒丝材,打破了美欧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作为老型号飞机、发动机的重要供应商,新型飞机关键钛合金材料的唯一(三种牌号)供应商,西部超导涉及着我国众多军工领域,其主型产品高端钛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航天、舰船、兵器、海洋工程等方面。
身为国有企业,西部超导不但承担着各项国家使命,同时也面临着的改革与市场化等问题。2014年12月,公司已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并于2015年9月完成首次定向发行,募集资金2.25亿元,用于国家亟需的先进发动机用高性能高温合金项目建设,为全面实现我国航空、舰船用高端合金国产化做出更大贡献。
“三星效应”发酵带动百家企业入驻
原本空旷的荒野,现在却变成了发达的电子产业基地,生产、生活、消防、运输等一应俱全,仅两三年时间,这里已宛如小世界般的自成一体。作为韩国三星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三星半导体工厂总投资75亿美元,从一开始就广受瞩目。
“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醒目的标语在步入三星大门那一刻便映入眼帘,企业通道一侧被整齐的“秦砖”整齐布置。“这些都是企业为了能最大程度的融入当地文化。”三星企划部经理郭珍对笔者说。三星高端闪存芯片项目自2012年9月12日开工以来,生产线已于2014年5月9日顺利竣工投产。而封装测试生产线竣工投运以及封装测试生产线的正式竣工量产,更标志着半导体生产领域全业态产业链在西安高新区的逐步形成。
“三星项目的落成,带来的不只是产业效应,更让西安这个内地城市的经济外向度有了大幅提升。”据三星(中国)半导体副总裁申在镐表示,西安未来将成为全球IT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受益城市之一,这里还拥有半导体产业所需的产业基础设施及优秀人才,这些都是三星当初选择在此投资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三星项目落户后,“三星效应”持续发酵,吸引了包括美国空气化工、日本住友、韩国东进世美肯、华讯微电子等一大批国内外企业入驻西安高新区。截至今年10月,已吸引配套企业88家落户,总投资约4.38亿美元。其中,15家落户于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内,目前已全部投产;73家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外设立办事处或独立法人,预计今后还将带动16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驻,直接或间接增加万余就业岗位。此外,陕西也有一大批电子信息科研机构和企业受到三星项目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使上下游企业都能享受到更便利的配套服务,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工艺,最终形成区域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