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毛乌素沙漠里的“一家人”
他们下班推着小车回家
青工李子健测量线路钢轨高低
驻扎在毛乌素沙漠里的绥德工务段鲍渠工区的26名青工,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平均年龄25岁,最小的21岁。用老职工的话说:“都还是个碎娃娃”。可就是这样一群别人眼里“少不更事”的“碎娃娃”们,却常年坚守在这望不见边的沙漠,养护着太中银铁路仅仅59公里线路的安全畅通。
胡培是这里的工长,河北娃。他带着工友们天天与沙海做斗争。在沙化最严重的线路旁铺设方格网,以木棍做框架,紧紧扎入沙丘深处,再用尼龙网沿框架打成方格,在每一个网格里移种柠条,为太中线填起一道防沙屏障。风吹日晒,当初个个年轻白净的脸很快变得沧桑和黝黑,于是涂防晒霜、贴面膜对工区这帮小伙子来说已不再是笑话。白面“小生”变黑脸“包公”的成效,就是使这片“沙洲”一天天的从黄色变绿了起来。
工区地处偏僻,犹如“一叶孤舟”,距离最近的一条高速公路有五六里地,每周米面粮油等食材都是靠着一辆小推车,从高速公路边一车一车地拉回工区。
为解决吃菜问题,工区党支部书记李子健带领青工自己动手,开垦了一片小菜园,建起了蔬菜大棚,吃上了亲手种植的绿色食品。他还带动大家载塔松、植草坪、种鲜花;开展兔、鸡生态小养殖;利用钢轨、夹板、扣件、垫圈等铁路线上的废旧材料,焊接制作“中国结”“花朵”“画卷”等艺术品来美化环境,让荒芜的沙漠中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韩二飞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