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更应植下绿色理念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该日,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
对于环境和生态,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而3月12日的植树节似乎更是我们应该珍惜的节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各地不仅开展了有关植树造林的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再次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呵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国家层面上来说,更是应该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一旦遭遇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借助植树节的契机,我们能够再次重温那些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呵护有关系的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走出更为宽广的一片天地。
而通过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似乎更是能够看到国家的不懈努力。从每年的植树节的口号中就能读懂其中的价值所在。2010年的主题是“与大树在一起”;2011年的主题是“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2012年的主题是“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2013年的主题是“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的主题是“拥抱春天,播种绿色”;2015年的主题是“植树造林,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在这样的不同的主题中,我们能够看到“生态”、“绿色”这样频繁出现的字眼,这似乎也正在向我们启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所在。因为正是这样的缺失,我们才能够更加努力向前,正是因为环境对于我们的重要,所以,植树节的意义并非局限于植树本身,更在于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
在环境和生态呵护问题上,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生态环境犹如我们的眼睛,如果眼睛破坏了,我们注定就会找不到前行的道路。而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我们都绝对不能手软,需要将其纳入法治的治理轨道上来,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行为。这无疑也是植树节带给我们更多意义和层面的思考。 □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