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措并举科学配置水资源成效显著
3月18日,商洛市镇安县达仁镇双河村。该村村民汪师傅从自家门口的水龙头里接了一壶水,放在门口用特制的柴火壶烧着。在双河村,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个水管,水管的另一头则直通山上的某个蓄水点或者泉眼。“我们这里虽说地方偏僻,但吃水还是很方便的。”汪师傅说。
事实上,我省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的水源地,发源于汉中宁强县的汉江(包括其最大支流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取水口湖北丹江口水库的核心水源。
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教授、陕南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圣学就曾指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对汉江、丹江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应投入更多关注。因为没有优质的、充沛的水源供应,惠及四省区、一江清水供北京将不可能实现。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博导、陕西省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永宁认为,陕南三市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了延续她的美丽,我们有责任保护她。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相信美丽的陕南定会为中线调水、为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更多、更积极的贡献。
黄河之水将惠及陕北
在陕北一些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水资源却是相当匮乏。一口油田水平井钻井完井成功大约需要2000—2500立方米的水,使用过的废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西安庆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与北京某环保型公司宜君污水处理厂的一位股东告诉记者,在他们厂,每年满负荷可以处理20万立方米像这样的钻采污水,处理过的污水可作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据了解,陕北总土地面积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8.5万人,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40.4亿立方米,人均仅736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三分之一,全省人均1125立方米的三分之二,低于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求线,属于重度缺水地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径流量锐减、红碱淖等湖泊逐年萎缩,加之部分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水库漏失或枯竭,资源性缺水已呈明显短板。
针对陕北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现实,有专家建议取黄河水加以利用。黄河在我省全长720公里,陕北段多年径流量240~260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引黄工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从全省范围来看,实施黄河引水,是统筹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8日,省委、省政府举行了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动员大会,随着工程的加快推进,2017年将先期调水5亿立方米进入渭河流域,从而为黄河引水提供最现实的水量置换指标。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让更多人受益
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的淳化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其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北高南低,向南倾斜。南北山峦中间是广阔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缺水曾经是当地“塬上人”的尴尬。
近年来,淳化县水管部门能从实际出发,积极想办法、创机制、订规则。建立县级专管机构,设立乡、村级供水管理站,统一管理供水工程,提取维修基金用于工程维修,走出一条有效可行的新路,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小型供水工程运转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群众用水。
位于淳化县大店乡西南部8公里处的朱家坪,曾经就是一处典型的缺水地带。塬头山端,养育了朱家坪村近300口村民。淳化县水利局水工队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不仅土壤储水条件差,而且地下水资源匮乏,开采难度大。更麻烦的是群众居住分散,68户人家遍布沟畔梁峁。过去村民吃水,主要靠到沟底挑,甚至要到距离村庄4公里的河滩拉水,往返需1个多小时,如要买水,每方价格高达15元左右。如今,经过该县多年来开展的“人畜饮水”水窖工程。每家每户统一规划水窖,配备水泵,电动抽水入厨甚至入卫,生活便利了许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在水资源利用保护方面也出台了相关制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早在2013年5月27日,陕西省政府就公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划定了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全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标准。
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了《陕西省城市节约用水十年规划》,同时会同该省水利厅编制了《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并制定了《住宅给水水表户外计量设计和安装技术规程》,为供水分户计量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我省还加大了节水宣传贯彻力度,通过每年的节水宣传周活动持续强化老百姓的节水意识。采取创建节水型城市以及节水型企业、小区和单位等办法,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同时推进计划用水、阶梯水价等工作。目前,西安、延安、宝鸡、等城市已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80余家。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