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24日

陕西工人报教育·培训 就业光环难遮颜面无光 职校真就那么不招人待见? 谁来培养“大国工匠”——人大代表三问职业教育 改变观念才能培育大国工匠 篾匠申占平

当前版:第A3版:教育·培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教育·培训
03

篾匠申占平

75岁的篾匠申占平老汉,2015年又新收了一个76岁的新徒弟。这应该算是拜在他门下的第九个徒弟了。当然,比起多年曾经先后收过的4个残疾徒弟来说,应该是好教得多了。

陕南洋县南山黄金峡一带,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尤其是竹子林立,遍布山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恰好,数不清的竹子,就成为那个物资极端匮乏时代距离农民最近帮助农民最多发挥作用最大的东西。而,篾匠的应运而生也就成为必然。

申占平,就是沿汉江河下游九十里的黄金峡一带,众多篾匠中的佼佼者。说起来好笑。申占平学篾匠的初衷,仅仅是因为六十年代向公社缴公粮没有好工具,家里又请不起篾匠,就自己在家摸索着做了两担篾笼,后来就激起了学篾匠的意图。

篾匠活做的啥?——晒席、小席、挡席、荆笼、土圾、粪圾、簸篮、控圾、筛子、米笼、蓑衣、雨帽、鱼篓、竹篓、茶篓、甚至大姑娘出嫁的嫁妆——针线篮篮等,大大小小几十种,不一而足。每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工艺,每一个物件,就有一个标准一个要求。标准和要求在哪里?师傅是个文盲,师傅只教了他做篾活。几十年的篾匠生涯,申占平在心里给自己定了硬标准。

申占平做篾匠活守规矩。

起先是选料守规矩。“七竹八木九藤条,十月迎霜割蓑草。”——这其中,编雨帽蓑衣需要蓑草,编荆笼需要荆条藤条,编土圾荆笼需要木材,当然主料还得是竹子。可是,不同节令拾掇的材料,坚硬度、柔韧性、耐腐蚀性、抗拉力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其他节令的材料做的活路,比如荆筐、晒席等,也能用,就是使用年限短。——他从不坑人。选竹子只用三年以上生的,嫩了不耐用;木料、藤条、蓑草等一物整行,他都严格遵守老规矩,从来不偏不倚。每年的几千斤竹子用完了,其它辅料也用的差不多了,他就歇业,绝不临时取料瞎凑合糊弄人,坑骗人。接下的活路,也绝对下年再做,哪怕因此而得罪人,因此而降低工钱。

其次是下料懂规矩。篾匠里有俗话,“晒席要厚不得厚,小席要薄不得薄。”——啥意思?先前,到处都是泥巴路、泥巴场,要想把丰收了的粮食晾晒干,唯一能用的,就是晒席。小席是啥?就是我们夏季纳凉铺在床上的凉席。晒席上躺的是小麦谷子大豆包谷,小席上躺的是人,当然是晒席越厚越好,小席越薄越好。——难点在哪里?难在破篾条。晒席的篾条是一破二,一般的篾匠,掌握不好力度和劲道,破篾不均匀,一薄一厚,打的晒席,用不了几年就烂洞,烂了洞就只能家里妇道人家用旧布缝补了才能用。所以,好篾匠的口碑全在妇道人的嘴头上。小席不然,小席要光溜、柔韧,要耐得住摩擦。小席的篾条一般是一破四,四五毫米的竹子,去掉竹皮,要精准地破成薄厚一致的四匹篾,功夫全在手头,在双手的十根指头,甚至手口并用。这样打出来的凉席,耐得住男人宽厚的脊背压磨,也承得住水灵的妇人细皮嫩肉摩挲。这样的小席,有的男人会夸口:“我家的小席是申占平打的,一张小席上出落了我的四个娃,个个灵精活眼。”

一薄一厚,成就了篾匠申占平九十里黄金峡的德行和美誉。

再次是做活路守规矩。申占平说,“篾匠篾匠,全在手上,手口配合,活在心上。”打比说,一床晒席,六尺宽丈三长,有四包边的,有两包边的。划篾条要两天,打席要三天,包边要一天,全是蹲在地上,弓着腰,六天时间,将近三十个工序,缺一不可。篾条要厚实,规格要略大,交口要紧密,纹路要清晰,包边要紧扎。——下十分的功夫,做出十一分的活路,主人家才会满意。再打比说,要做一把好筛子,下料,需要十三种薄的、厚的、宽的、窄的竹篾,有的薄不过毫米,窄不过韭叶,统统过云刀、过刮刀……如此三番,两天时间,一个细密一致,深浅适当,两尺见方的筛子呈在面前,叫主人家合不拢嘴。

闲余之际,申占平也会略显神通,玩个花活?——编一个猴娃兜兜。又叫茶叶兜兜。一般的篾匠,都不会做。其结构交路复杂,有七个角、四个方、三面圆、一个口,工艺上有圆有方、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实有虚,上呈三角兼圆弧形宝塔状,下呈正四方,前面开口呈圆弧,后面尾部成锥度。过去是富户人家装茶叶等高级生活用品的“精密家什”,编织相当有难度。申占平把竹篾抓在手里,一折两转,三拢四回,五翻六插,七拐八弯,你别说,神了,一个猴娃兜兜刹那完工,活灵活现。

还不仅仅如此,通过给篾条染色、利用竹篾经纬纹路和交织的规律,打个小席,他能在一床凉席上打上“草里藏蛇”花图——能看到隐藏在绿草丛的蛇头蛇尾;能编出斗方花图、算盘花图、梅花花图、菊花花图、麻钱花图、扇把花图,一度成为人们办事送礼的好出手。做个女子出嫁用的针线篮篮,能显出“囍”,能编出麻钱花、梅花、喜鹊登枝等多种繁杂图案,成为女子出嫁必备的好嫁妆。——用脑筋干活,求新求精,讨主家欢心,也映射出农村手艺人的不墨守成规的精明和忠实客户的厚道。

在农村,篾匠半农半艺,农忙刨庄稼,农闲做手艺,长年累月闲不住。闲不住,就苦累了篾匠申占平大半生精力。其实,提起篾匠申占平,黄金峡一带还有一个诙谐的顺口溜:“申占平的徒弟多,瘸的瘸来跛的跛;睡觉要往床上抱,舀饭勺勺够不着锅;徒弟本来是弟子,却像儿子敬老子。”——在申占平的众多徒弟中,残疾人占了四个。大徒弟新铺刘家山人,下半身不能动,靠双手挪两个小板凳走路,日行不过五里;二徒弟龙亭杨湾人,走路一拐三瘸;三徒弟新铺杨庄人,上山砍柴被滚石蹋断左腿;四徒弟新铺蒿萁沟人,自小小儿麻痹。在当时的农村,这样的人,几乎都是要靠家里人伺候才能了此残生。求到门下,都是因为生活没有出路、家庭惨遭破败,不得已才想学点手艺,养家糊口的。

当时的年代,篾匠申占平的门户,也仅仅是三间破破烂烂的瓦房,日子也支撑得很不容易。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穷在深山有人问,能上门的,都留下。

还算好,当时的年代,真正是一个“竹器”的时代,农民家庭重要的工具、器具、农具,真真的是以竹子编织的物件为主要使用工具的年代。这些残疾徒弟,跟师傅申占平吃住在一起,基本上都是每个人两到三年,有的吃饭都够不着锅台,要舀好给递过去;有的睡觉够不着床沿,甚至要抱到床上。——申占平收留了他们,既要教给他们手艺,又要伺候生活,吃了很多苦,也落下了根深蒂固的穷根。可是,申占平不怕,他要让这些苦命的孩子们学会篾匠手艺,自立自强起来。

跟申占平学做篾匠活有规矩。他教这些残疾徒弟很多做篾活的经验:划篾要双手用力,左手起支架作用,右手划篾,篾条的薄厚全在大拇指的感觉上。他严格要求这些思想上自卑心智上倔强的徒弟:精雕细刻,像妇女绣花一样伺候竹子,伺候手里的活路,才能做出好家什。有时候,他把做篾匠活比作“敌人”传授经验:“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就是要练好基本功,手、口、脑全面配合,精力集中、两臂用力,眼明手快,把篾条限制在一条线上,才能划出好篾,才能编出好活。

先后十余年,申占平倾注了最大的精力和耐心,让他们学会了篾匠手艺也学会了如何做人。

那些年,每一年大年初二,黄金峡杨庄的徒弟杨汉峰,天一亮就跛着腿,从家里出发,一根桦林木棒担肩上,一头是挂面一头是猪后臀,去给家在新铺蒿萁沟的师傅申占平拜年。三十里山路,天擦黑了,才能走到师傅家。一进门,先端个椅子放在中堂,让师傅坐上去,他倒地就是当当当三个响头,才安心地坐下来歇气。一般情况下,他要住两三天,给师傅家洗锅抹灶,喂猪起粪,洒扫场院,细细地都干了一遍,才走。走的时候,申占平让大儿子骑摩托车把他送到黄河渡口,过了河,就离家很近了。

篾匠申占平半农半艺的五十年篾匠生涯中,做的活路也不知道有多少件了,光经他手用过的竹子也不知道用了多少。仅就一年三千斤竹子的活算,五十年得十几万斤竹子!那一定会是一座竹山;仅就一个簸篮要用70斤竹子算,这么多竹子能编织两千多件工具!那也一定是一座农具堆积的灿烂。

篾匠申占平的大半生,精彩也绝不仅仅是当篾匠出彩。

艺多不养家。可是,申占平老汉这大半生,先后在咸阳棉纺厂当过响当当的圆车工,在村里兼当打铁匠、当骟匠、当机械修理工……每一行,都是响当当的一绝。申占平这大半生,干了很多人几辈子都干不完的活路。 (刘章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