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黄陵矿业瑞能煤业
老中青三代职工面对企业改革
面对当前持续低迷的行业经济环境,“治亏创效”无疑成为煤炭企业迫在眉睫的主要工作之一。对于黄陵矿业瑞能煤业这个中小型煤矿来说,提高经营抗风险能力尤为关键。3月份以来,继“企业要生存、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后,该矿围绕“治亏创效”管理主线,着力精简机关后勤等管服人员,在企业求生存的关键时期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
老职工的情结
“我是1988年到矿上工作的,亲历了矿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所有过程。二十多年的一路相随,坎坎坷坷,企业是我们大家赖以生存,工作学习和成长的家园,承载了几代职工的希望和心血。”面对即将转岗的现实,52岁的何国平显得异常激动。
自3月11日职代会审议通过《瑞能煤业减人提效方案及实施办法》后,该矿采取矿领导打分、职工民主测评的考核方法,首先从科级干部入手,对照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全矿44名机关管理干部进行了综合考评。在此次考评中,与何国平一样的8名科级干部落聘。
“这次要我离开管理岗位去基层,要说内心没有纠结,那是假话。减人提效是企业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决定的一件大事。矿上把减人的重点放在机关后勤,剥离冗员,重新整合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我个人完全赞同。”说起机关减员的事,提及个人的岗位变化,何国平淡定地说,在这种改革的大趋势下,不管将我放在那里,就算让我当一名工人,我也无怨无悔。
“我是1997年参加工作,从机电队主扇房到火药库再到供应部,见证了企业的一次次变迁,这次企业改革,一纸调令又让我想起了刚刚到矿机电队工作时的场景,时过境迁变化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对矿区的情怀,无论到哪里我还会和过去一样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就像刘欢唱的那样,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拿到调令的原供应部统计员侯小宁说。
年轻人的担当
“2014年10月,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改革,那时的我心里只想着这是大势所趋,无论到了哪里都要好好干。分流到瑞能煤业,工作没有了以前的得心应手,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因为我知道,岗位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说起转岗分流的经历,从原陕煤建司分流过来短短一年的袁东峰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感触。
“经历过了企业的改革,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要学会感恩,企业给了我们岗位,这一年里我能做的是更加珍惜这个岗位,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有一天我离开管理岗位去基层,我能做的就是与企业共同面对,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身为企业的一员,我愿意做一颗螺丝钉,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及从通风部副部长到技术员的岗位变化,袁东峰显得很平静,我觉得我在这个企业里就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身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勇于担当,敢于给自己压担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和企业共同前行。
新青年的认同
“面对企业的改革,身为一名青年职工,我认为我要做的就是沉下身子再学习,下到区队无常不是一件好事,以前身为一名技术员,我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这次企业改革我如果下到区队,这是一次磨练意志、提升自己的最好时机,与职工相处我觉得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学习,在基层我能学到最基础的知识,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身为一名年轻职工,我们要勇于吃苦,要勇于面对困难,一次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没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我还年轻,还有很多要努力,这次就是我成长的机会,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机遇,做一个敢于担当的年轻人。”运输队技术员郭少波说。
“你很优秀,干工作也很认真,但你要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把这次改革当作人生的一次历练,你要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那天领导的一番话至今还在陈海兴脑海中浮现。
“当时听到领导的那一番话,我心里很是纠结,当自己静下来细想时觉得很欣慰,2010年我就在采煤队,时隔五年我又将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那里就是我的根,我成长的地方,再回到那里时,我会拿出当初的那份精气神,以百分的努力去完成工作,我相信,我就像沙漠中的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当问到陈海兴回采煤队干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到工作面当一名支架工!”
“煤炭企业黄金十年,企业得到了发展,职工生活得到了改善,身为企业的主人,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与企业共命运,同担当。”这就是瑞能煤业职工共同的心声。 (何明伟)
采访后记: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面对企业的重大变革,虽然瑞能煤业部分干部职工在改革的浪潮中失去了个人利益,但他们的行动足以证明了他们的心声。作为一个团队,只有把大家的心留住了,团队才能抱得更紧,团队的路才会走的更远,团队的成员才能更加团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