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17日

陕西工人报视野 “长征途中从没遇到过这么繁华的小镇” 鲁迅曾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 铁路成了压死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华五千年“足球史”

当前版:第A4版: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视野
04

中华五千年“足球史”

唐朝“女足”比“男足”厉害

清代画家黄慎的《蹴鞠图》,图中踢球者为宋太祖赵匡胤

网络上流传这么一个段子,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来;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来;巴乔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来;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一千多年没缓过来……

事实上,中国足球有这么衰吗?尤其是古代,事实为证,宋朝就有专业的足球俱乐部,宋太祖身穿龙袍踢球,唐朝“女足”比“男足”厉害。

黄帝时代“用人胃作球”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上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也就是说,早在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出把敌人的胃割下,并填充进毛发做成一个皮球来庆祝胜利的游戏方式。

主张蹴鞠起源于殷代的学者是体育史家唐豪先生,他根据殷墟甲骨文中的一则卜辞“庚寅卜,贞,乎品舞,从雨”(注:“品”就是蹴鞠的意思。其中上面的“口”字在甲骨文中是圆形“0”表示球,而下面的两个“口”如同“册”字倒写,是人的双足象形),从而判定“殷代的足球舞,就是我国古代足球的前身”。

相比之下,蹴鞠起源战国之说最为人信服,因为《战国策·齐策》和《史记·苏秦列传》中都明确记载,蹴鞠是一项齐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游戏。《战国策·齐策》:“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因此当时齐国的首都临淄也被看作是蹴鞠的发祥地。

刘邦父子都是铁杆球迷

从上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的那条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最初蹴鞠的产生应该是和武力行为有着密切关联,也就是说是一种军事活动。

到了汉代,蹴鞠逐渐变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史籍显示,汉高祖刘邦曾在宫苑内建造了大规模的“鞠城”,作为足球竞赛和军事训练之用。由于他的大力推动,此后历代汉朝皇帝都热衷于此项运动,以至于后人会把刘邦推举为对中国古代足球运动发展贡献最大的人。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刘邦对于足球的兴趣并非无端。他的父亲太公其实就是一名足球爱好者,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本乡丰邑和“屠贩少年”踢球,以至于《西京杂记》记载刘邦为了让父亲度过美好的晚年生活,特意把本乡“诸故人”移到“新丰”,让他们“斗鸡、蹴鞠”。

唐朝“女足”踢球比“男足”强

唐朝以前的“鞠”都是用皮革做成的实心球,里面用毛发等材料填充,这样的球踢起来当然不会舒服。而到了唐朝时期,蹴鞠逐渐摆脱军事训练功能,成为娱乐休闲的重要活动,于是为了增加球的弹性,人们慢慢发明出灌气的球。

有诗为证:“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韦庄在这首诗中其实给我们传递出两条信息,除了当时的足球是用气填充的以外,同时也告诉我们蹴鞠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进行,因为在这一天踢球,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吃冷食的积滞。

有趣的是,中国“女足”不只是在现代才比“男足”踢得好,实际上唐朝女性的足球水平就已超过了“男足”。

唐人康骈《剧谈录·潘将军失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一名十六七岁的女性,穿着破烂衣衫和木头拖鞋,站在街道旁边的槐树下面,观看军队中的少年们玩蹴鞠。当皮球正好滚落到她的脚下时,她飞起一脚踢向皮球,结果皮球跃起达数丈之高,看到这一幕时,周围所有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宋朝已有专业足球俱乐部

与许多市民活动一样,宋朝是蹴鞠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又叫“圆社”),负责比赛的组织和宣传。

从整个社会来看,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对足球充满热情,这从苏汉臣的《宋太祖蹴鞠图》中就可以得到说明。

我们今天看到的《宋太祖蹴鞠图》是元朝画家钱选的临摹品,画中两名身穿白袍的人一为宋太祖赵匡胤,一为以后的宋太宗赵光义,与赵光义相对的身穿紫袍的就是宰相赵普,其余三者为大将党进、石守信和楚昭辅。画面上赵光义头戴青巾,仿佛正在向众人示范“颠球”动作,而宋太祖和诸位文武大臣则饶有兴致地在一旁观看,仿佛正暗自艳羡着赵光义的高超球技。

如果说苏汉臣的《宋太祖蹴鞠图》中宋太祖还只是在旁观看,并未显露球技的话,那么后来清代画家黄慎的一幅《蹴鞠图》就为我们描绘了宋太祖身穿龙袍亲自上阵的情景。单凭这两幅图,想必赵匡胤也能超过刘邦荣登中国历史上最爱踢球的皇帝宝座了。 □钱冠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