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尊重市场规律才能突围“丽江古城困局”
似乎,6月1日那场以“抵制古城维护费”为名的商家关门行动,只是一场波澜不惊的闹剧。这两天,丽江古城的商家又都开了门。但妥协和虚无背后,抱怨与失望并未散去,更多的人一脸迷茫:连续亏损4个月了,究竟该怎么办?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房租,全国古镇同质化生长以及80元“古维费”带来的影响,正逐步将这座古城变成一个空荡的“牢笼”——理想,已不再是那个理想;丽江,也不再是那个丽江。(6月7日《华西都市报》)
一方面,过高的价格降低了刚性的消费需求,直接把消费者拒之于门外。当景区的消费价格已脱离了消费的最高承受度,那么消费者就只能选择放弃。另一方面,同质化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使得景区的整体吸纳功能将会随着消费者的日益理性化而不断降低。若不能针对人的需求,实现有效的调整,那么其景区的发展前景就难言乐观。
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行政主导下的景区商业化,就不会有光明的前景,粗放式发展的各类景区,也会在同质化的比拼中,因为特色不明而失去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按照消费层级的理论,当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已普遍实现了升级,从对景区消费的“温饱之态”,上升到“舒适之状”时,粗放化、低端化和同质化的景区,即便顶着世界文化遗产等名头,依然可能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从某种意义讲,景区商家的亏损困局,恰是市场供需正常关系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只有真正把消费者的利益置于第一位,景区也好,商家也罢,才能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赢家,否则,政府的圈景收钱和商家的囤积居奇,都可能把自己置于死胡同中。
从杭州西湖到凤凰古城,取消门票的做法,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更大的市场出口,并让政府与商家在尊重市场规律中,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旅游经济也需要更具有市场包容度,尤其要真正读懂消费需求并满足消费愿望,如此才能在政府、商家和游客之间找到利益共同点。否则,单方主导下的景区发展,恐怕将会在剑走偏锋之下偏离轨道,诸如丽江古城之类的困局就会愈演愈烈。 (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