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草木相伴夫复何求
《草木之间》序
收在这本小册子中的文字,大多是我这四五年间所写的,且多为写植物,以及和植物有关的文字。也许有了一些年纪的缘故吧,近年来,我忽然对植物有了兴趣,外出闲游,喜去乡野,喜去山间,喜去河滨,即就是在城市中散步,也喜欢去公园,尤其喜欢去植物园,一句话,喜欢去草木多的地方。而平日闲居在家时,也喜欢侍弄花草,喜读和植物有关的书籍,诸如《植物名实图考》、《本草纲目》、《救荒本草》、《神农本草》等。草木知本分,守初心,少贪欲,少纷争,平和,自然,随性,有老庄意味。让人见了安静,亦让人心生喜悦。草木的这些品性,和我的心相契。我曾让书法家张英群兄书一斗方:草木性情。悬挂于书房,以示对草木不忘。
闲读典籍得知,古人对草木亦情有独钟,他们“衣则桑麻,食则麦菽,茹则蔬果,材则竹木,安身利用之资,咸取给焉。群天下不可一日无,则植物较他物为特重。”非唯古人,今人谁又能离开植物呢?我们每天吃着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享受着植物给我们提供的器具,呼吸着植物散发出来的清芬,可见,植物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我喜欢草木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自小生活在乡下,见惯了草木。我的家乡在长安王莽稻地江村,这里属于樊川的腹地,它南揖终南山,北依少陵原,西临神禾原,是一个多水且草木丰茂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达官显宦,或林下之士曾卜居于此。我们熟知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就曾长期生活于此,且留下了许多犹美的诗篇。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儿时,一年四季,我可以说是在草木的包围中生活的。且不说河边的高杨大柳,田野中的桃红杏白,遍地的庄稼,以及终南山上的苍苍林木,单是我家的后院里,就是一院绿意。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后院中有两棵柿树,两棵香椿树,一棵石榴树,还有一棵杏树,一棵泡桐。而院中不大的菜地里,则被祖父扎上篱笆,种上了葱蒜韭,种上了莴苣、芫荽、青菜,点种上了扁豆、葵花、丝瓜,还有黄瓜、西红柿、葫芦什么的。春天,那可真是一院的繁花;夏天,则是一片的葱茏;而秋天则是果垂枝头。即就是“万树寒无色”的冬天,依然有芫荽匍匐于地,有菠菜瑟缩于地,给冷凝的大地增添一抹春色。可以说,草木于我,如乡邻,如老友,亲切随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世说新语》载周子居语:“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而我一日不见草木,则俗心生矣。草木可以让人清心寡欲,可以让人忘俗,更可以让人清澈通达。草木有这般的好,任谁又能不喜欢呢?
人生亦有涯,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让我们稍微放缓一下匆忙的脚步,平静一下烦乱的心绪,去亲近一下草木吧。让草木的清影清明一下自己的眼目,让草木的清露润泽一下自己的心田,让草木的馨香芬芳一下自己的灵魂。攘攘红尘,有草木相伴,夫复何求? □高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