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蒲白矿业
“走出去”战略构筑“多赢”发展大格局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作为煤炭企业,在原有煤矿纷纷关闭、人员集中分流、发展规划面临重新“洗牌”的紧要关头,已有百余年发展史的蒲白矿业高举改革大旗,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分流安置职工1180名,今年上半年企业也收获6000余万元的“黄金白银”,去产能效果凸显,企业在“多赢”中步入“治亏创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欢送分流人员
每天中午12点,陕煤化集团蒲白矿业公司(以下简称蒲白矿业)铁运公司宝(鸡)麟(游)铁路运营部安全生产科的张岚,像往常一样步行1公里到机务段吃午饭。运营部凤翔西站和机务段共用一个食堂,在凤翔西站办公楼的职工每天吃饭来回要跑三趟。运营部负责人对记者说:“这地方太偏僻,雇个厨子不容易,在附近村子找了两口子做饭,职工吃饭才有了保障。”
尽管条件艰苦,从蒲白矿业铁运公司“分流”出来的职工,自2015年8月宝麟铁路开通前就进驻负责施工继而管理这条铁路以来,他们秉承国铁标准,做精做细各项管理,把汗水和心血变成来之不易的成果。截至目前,已安置职工200人,实现收入868万元。
仅仅一年时间,宝麟运营部的职工用创新实干的举动诠释了蒲白矿业“走出去”战略的内涵。自2015年蒲白矿业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走出去”的四个单位在经营管理中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初步达到了“走得出,站得稳,效益好”的目标。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5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对外收入已达6000余万元;先后让1180余名职工从老区分流“去外边挣钱”,今年下半年还要分流500名职工;白水煤矿已关闭、朱家河煤矿即将关闭,去产能迈出实质性一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走出去”战略的催生下,一个去产能、治亏创效、安置职工、减轻社会负担,让企业、职工、社会“多赢”的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已逐渐清晰起来。
“走出去”是无奈之举也是改革创新
近年来,随着全国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和结构调整攻坚期的“四期并存”发展阶段,蒲白矿业老区受资源、冗员、煤质、管理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走出去”创业迫在眉睫。而渭北煤矿老区的“老”除了历史悠久,更体现在观念老、体制老,再加上老区资源有限,且煤质不稳定,开采成本高,仅靠挖潜远远不够,必须转化发展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蒲白矿业提出“走出去”战略,出发点就是盘活人力资源,让企业在创新驱动中尽快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发展模式。2014年12月15日,企业党政联席会上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2015年1月9日,召开七届三次职代会暨2015年党委行政工作会,蒲白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雷贵生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迎接新常态,坚持‘走出去’,打通新途径,培育新增长”。
经过认真分析,他们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一是在陕煤化集团所属的四个关中老矿区中,蒲白矿业连续三年实现安全年和千万吨目标,安全形势平稳,产销平衡;二是从2014年就强力推行“一增一减四调整”,控制老区成本,加快新区增盈,从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工资结构、生产系统优化四个方面进行大调整,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企业内部人员合理流动机制,使人员结构更趋科学合理,生产系统优化实现集中生产,各矿井实行一井一区一面生产布局,保持产量可控,质量可控。 (下转二版)
新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