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航天高科技转化投入民用产业
航天六院新技术引领智慧生活
9月15日,伴随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真正进入到了空间站建设的实质阶段。在这次举国关注的航天发射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研制的各种类型上百台发动机以完美的表现,再次成就了中国太空探索的新传奇。与此同时,推举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精准入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在民用科技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貌似“高大上”的航天高科技落了地生了根,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动力。
火箭发动机“心脏” 力大无穷
人们形象地把发动机比喻为火箭的“心脏”,而专家们更把涡轮泵比喻为发动机的心脏。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输出的核心组件,面对近6百吨的火箭,涡轮泵在点火的瞬间爆发,帮助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推举五十多米高的长二F火箭一飞冲天,推举天宫二号精准入轨。
航天六院在不断对涡轮泵技术进行研究、改造、升级的同时,致力于将这些技术转化投入民用产业。目前,依据涡轮泵技术研发出的各种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它们中最具代表性的民用产品,就是长输管线高效输油泵。它能把从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通过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管道顺利输送到炼油厂或其他地方,给这些粘稠的液体不间断的强大推动力,同时它还具有抗强腐蚀的特点。
涡轮泵技术还被使用在各种高端消防设备上。以往的消防泵由于受功率的制约,消防水最高只能打到100-130米的高度,无法为超过这个高度范围的建筑实施消防。航天六院将航天涡轮泵技术应用在消防泵上,让消防车的喷水高度达到300-400米,解决了摩天大楼的消防问题。
航天民品 拥有“上天”品质
众所周知,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环境异常苛刻,在大气层以内,要克服温度快速变化、自身震动等影响;而在遥远的太空,更要经历高强度辐射、低温等不利因素的考验,对发动机质量要求非常之高。而航天六院将火箭发动机生产制造中的诸多成熟经验,成功地运用到民用产品的研制开发中。
印刷机是一种对精密程度要求很高的设备,如果设备生产中不能达到精密要求,印刷品就将出现瑕疵或者面目全非。航天六院利用发动机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大型装备制造的优势,打造了一系列驰名中外的印刷包装设备,其中的壁纸生产设备包揽了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还有各种卫星式柔版印刷机、数码印刷机,都在高效、环保、印刷质量等方面体现出了无可替代的优势。我国航天印包机械的出现,使国产印刷设备占据了主流市场。
发射天宫二号火箭的每台主发动机上都有三千多道焊缝,而这些焊缝,要经历温差、震动、辐射的严苛考验。长期的工作,让航天六院积累了大量的焊接经验。石油、化工、食品领域经常使用到的大型结晶机、反应器,对焊接的要求也相当高,所以国内相关市场长期被国外设备垄断,而现在航天六院结合各种焊接工种的优势,结合工业化焊接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合大型装备制造中的焊接方法,让每一台设备出厂前性能就达到了卓越程度。
航天“智造” 引领智慧生活
最近,西安街头一款叫做“航天货郎”的自动售药机,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原来,这是航天六院科研人员利用智能自助售药终端设备,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新兴技术,结合航天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远程监管,信息传递及运营管理,打造的居民家门口的“24小时便利药箱”。里面可容纳69种卫生保健、外用消毒、计生等多个门类的常用乙类非处方药品。只需触屏操作,大屏幕就会显示药品功效及使用说明,支持银联、支付宝、微信等多种付款方式。还可通过二代身份证识别,实现免费实名药品及计生药具的发放,解决了居民药品购买的“燃眉之急”。随着它的规模化生产,越来越多的西安市民也将享受到这一“航天制造”带来的便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航天制造的意义远不止富国强军,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更多应用于航天产品的高端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正朝着更亲近大众生活的方向逐步深入和拓展,航天六院的“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百姓生活。 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