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19日
综合新闻
02

为“火箭心脏输血”的大工匠

(上接一版)

迎难而上变技术大拿

随着工厂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车间陆续进口了许多设备。“虽然从来没有接触过数控加工,但是技术不等人,我想试试。”就这样,杨峰逼着自己开始学习数控操作。

很快,挑战就来了,某重点预研型号发动机喷注器小孔倒角加工出现难点。这种喷注器直径300毫米,上面打有376对直径分别为0.4毫米、0.6毫米和0.82毫米的对角斜孔,杨峰的任务是为这376对斜孔,分别倒出不同深度和锥度的角。打小孔不易,在这些头发丝一样细的小孔上倒出不同深度和锥度的角就更别提有多难了。

他反复研究工艺文件和参数要求,从钻头的刃磨上下手,反复刃磨不同的倒角钻头,设想让钻头不在斜孔面打滑打漂的办法,试验控制倒角深度和锥度的途径。整整几天时间,他把自己关在车间,等到加工工艺解决,杨峰瘦了好几斤。

就这样,杨峰练出了“超”精准的打孔能力,在厂里他还拥有一项独门技艺——头发丝上钻孔。首先将0.12毫米的头发丝固定好,然后使用经过0.07毫米的特制钻头打孔。“要做到打孔成功,心跳要控制好,下压力度也要到位,简单说就是快、准、狠。”杨峰说。

不藏私心公开传授绝活

现在,已经成为机加二组组长的杨峰除了攻克技术难关外,就是想方设法提升年轻人的技术水平。

“我师傅特别乐意给大家讲自己的加工技术、经验。他常说只要有人肯学,他就高兴。”杨峰的徒弟蔡帆说。除了教方法,杨峰更鼓励徒弟自己创新。蔡帆现在还记得,在杨峰带他的那段时间里,只要遇到加工螺纹嘴的活,他们的工作量就要加大。“师傅,咱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解决下这个问题。”杨峰和蔡帆利用下班时间开始了各种试验,最终他们想出了以铣带车的方法。可是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这不是瞎胡闹么,螺纹都是车出来的,怎么可能铣出来。”在杨峰的坚持下,试验继续着。最终他们采用数控铣床,通过对零件一夹一卡来回翻转的方式,成功加工出螺纹嘴,这个过程仅仅需要100分钟,而在以前需要一天。

2012年,“杨峰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了国家评审,这下他更忙了,厂里的青工只要有问题都会来找他,他从不嫌麻烦。“我的绝活只要你想学,我就一定教。”

这些年,杨峰基本保持着“白加黑”和“6+1”的工作模式,可在采访中记者看不到他有一丝倦怠,有的只是无限的工作激情。杨峰说:“我的父亲是位老航天人,与老一辈航天人在艰苦环境下做出的成绩相比,我还差得很远。我会继续努力,攀登高峰,为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采访手记:“产品如人品,我绝不会允许一件不合格的阀门加工品出自我手。”这是采访中杨峰最常对记者说的。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对产品品质的不懈追求。而正是这种精神,保证了他加工的产品一直保持着100%的合格率。 本报记者 钟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