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没有发言权”
“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12年来,张红法用新时代的“工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中的张红法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衡量医生水平的话语,用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集团)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机修钳工张红法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虽然只有技校学历,可靠着勇于钻研的职业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许多已宣布“死亡”的设备“起死回生”。
“不懂可以学,没啥可怕的”
9月7日,走进西部钛业管材厂,记者的目光便被银光闪闪的钛合金稀有金属管材所吸引。见到记者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张红法当起了“导游”,毫不吝啬地将他的所学托盘而出:“钛金属管材价格是钢材的20倍,因其质量轻、耐腐蚀,适合化工、航空、航海、海上钻井等特殊领域,这些年被作为新材料广泛应用。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钛元素因其氧化点较低,300℃以上便不同程度氧化。因此,钛合金的加工不能采用加热的锻造技术,只适合采用冷轧工艺……”
西部钛业工会主席母国路介绍说:“所谓冷轧工艺,就是采用原材料实心打孔、套好芯棒、常温压轧的工艺,需要经过拉伸、冷却、打磨和验收等多道工序。2004年,24岁的张红法来到企业时,面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学起。”
“一开始我都打了退堂鼓。”张红法回忆说,“是师傅的一句‘不懂可以学,没啥可怕的’,让我重新拾起干好工作的勇气。”随后的几个月,他每天晚上都上网查资料,“着魔”般沉浸在钛知识的海洋里……
“我能提升这么快,真要感谢《冷轧钢管》这本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的书籍。由于市面上没有卖的,我在网上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找到了它的电子版。”张红法感慨地说。那时,他经常利用周末到西安钟楼书店“充电”。看到有用的书籍,便沉浸其中,直到书店要下班,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才依依不舍离去。有些书,看完记不住,他就掏钱买。“那段时间,此类专业书籍我就买了四十多本。”他说。
母国路介绍说:“西部钛业使用的设备大多为非标准设备,很多甚至是国内唯一的设备,这对机修钳工的要求无疑会很苛刻。”
为了熟悉80余台非标准化机器,张红法不放过每一个轴承、芯杆、齿轮,画草图、标位置、拆废料、查资料、缠师傅……靠着这股子“蛮劲”,他渐渐熟悉了每一台机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