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菊
□周荣光
重阳节到了,菊花也开了。看到五彩缤纷的菊花吐出黄的、红的、白的、紫色的花瓣,姹紫嫣红,不觉竟伫立良久,挪不开步……
自幼爱菊,惟喜菊之高洁。深秋,其它花卉渐渐枯黄凋落,唯菊迎风怒放。与众多花卉相比,菊花似乎偏淡,可是这气息从绽蕊之日至枝头谢落,历时之久,丝丝缕缕都让你难以相忘,无法抹去那份淡雅的亲和与志存高远的本真。于是,诗人们盛赞菊花之品:“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现代诗人臧克家更不惜重墨赞叹:“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能真正使人“精神畅”的,不正是那缕缕的暗香么?
古人谓菊有君子之节:一是其傲霜而不颓靡的志节,二是其坚贞而不阿附的品格,三是其高尚而不庸俗的境界,四是其淡雅而不华奢的意趣……重阳时节,有花中君子伴随,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但生机盎然,李适就在《重阳日即事》写道:“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不过,这些都不如毛泽东那首《采桑子·重阳》更有新意:“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作者笔下的“黄花”,是和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作者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黄花更美丽,作者看到的是比春光更美的秋色,秋色之下的九月九晶莹剔透,是季节深处的转机和希望,是走向明天、走向未来的美好契机,更显出秋日景致的恣意灿烂。
从菊花想开去,还可感悟做人的情操。时下,物欲重于精神。在名利面前,人们似乎总显得急不可待,赏心悦目的心香会了然全无,所能有的只是酒色财气。与菊花相比,未免惭愧。淡定从容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菊花总是这样,用淡定来述说生命历程的淡泊,无意之中却把生命苦争的辉煌推倒了极致。人呢?人在幼稚时,总是极力表现极力争斗极力炫耀,其实质是不成熟的表现。唯有到达成熟,人品才会闪现出夺目绚丽的光泽:此时,它付出的爱会是无色无价的,只有诚挚付出而不求报偿;不会举着牌子敲着锣鼓“为人民服务”,但真善美已渗透到灵魂的角角落落;为社会铺路架桥会成为发自内心的自愿,再不会去挖空心思地寻求轰动效应。心淡如菊品自真,此刻,才会在淡泊中散逸出一股魅力,一道旖旎无限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