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17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人熟了,文章就熟了 罐罐茶 秋的意境 层林尽染 爱鸟老人 朋友 国画 信天游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人熟了,文章就熟了

——拜访著名作家叶广芩纪事

□杨志勇

因为文学,很多年以前,叶广芩这三个字就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缘由是不断读了她的作品之后,其思想精神、生活体验和语言美感带给我的那种愉悦享受穿透灵魂,常常令人不能自拔。

有缘的是,三年前我幸运地来到了叶广芩老师曾经奉献了十多年的陕西工人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她曾经在这里奋斗的故事让我备受鼓舞。作为一位全国著名女作家,叶广芩老师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蜚声文坛的声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爱戴。亦无可置疑,她的成就也是陕西工人报社的光荣和骄傲,为我等从事新闻工作和爱好文学的后生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日常工作生活中朋友们每每提及她,我的心底便会油然地生出几分自豪之情,总会充满自信地说“叶老师是从我们陕西工人报社走出去的一位老前辈”。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简单介绍一下叶广芩老师的文学成就。近四十年来,她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状元媒》等多部长篇小说,《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等长篇纪实文学以及电影、话剧、电视剧本等多部作品。她创作的《老县城》《秦岭无闲草》《秦岭有生灵》被称为是“秦岭三书”;《谁翻乐府凄凉曲》《黄连厚朴》等曾在全国掀起了“家族小说”热;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得全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关于她作品的好评如潮,并有多名专家对她展开了专题研究,在此无法一一罗列。

在探究叶广芩老师的文学之路中,我得知她1983年被从当时的黄河厂医护工作岗位上调入陕西工人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1995年调入西安市文联,从此走上专业创作之路。特别让我受到精神感染的是,她在陕西工人报社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和深入生活,创作了《乾清门内》《战争孤儿》等很多优秀作品。笔名叫飞燕的作者在《行走与超越——叶广芩创作论》一文说,叶广芩最早的作品面世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正式起步于新潮迭起的80年代初期。曾经长达七年的记者生涯,使她成为一个行者,接触到了生活的别处和底层,那些不同于浮泛生活表象的生存和生命真实曾深深打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写作的欲望。虽然同其他女作家一样迷恋自己的经验世界,但从一开始她把自我情感体验与社会大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以参与者与体验者的姿态潜入生活底层民众,摹写出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喜怒哀乐,并给以充分的理解与体恤。1990年的《岸边》是作家创作历程中值得注意的界碑性作品,把“我”的社会生活、人生百态当作审美对象进行观照,在主观与客观、情与理之间建立审美距离,初步显示出作家冷静剖析和驾驭生活的潜力。

如飞燕所说,从1994年创作《本是同根生》开始,家族生活题材成为作家叶广芩的审美对象,一系列家族小说蜂拥面世,及至系列长篇《采桑子》出版,作家创造的独具魅力的小说艺术世界,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期她的旅日小说也迎来一个飞跃性进步,她推出系列战争反思小说《风》《雾》《雨》《到家了》《注意熊出没》等作品,大胆挑战惯性思维模式,对历史的检讨,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都表达出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作家这些创作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使人们通常认为90年代是叶广芩文学创作真正的起点。

飞燕的话可能并不准确,但是通过她的叙述和认知,使我发现了陕西工人报社工作的经历对叶广芩老师在早期文学创作上的激励和帮助。由此,拜访叶广芩老师的心情再也难以抑制,急切找寻着机会,希望从这位前辈在报社工作的经历中获得有益经验。

今年仲夏的一天,从朋友的微信中得知她应邀参加一场活动,地点距离报社咫尺之遥,匆忙联系前去拜访,因当时接待的人多,彼此聊了十几分钟便作罢。幸运的是,重阳节这一天,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周树红和报社社长梁仁义两位先生前去看望叶广芩老师,我得到随同前去的机会,第一次聆听到了她对后生的教诲,深受感动和启发。

当天,淅淅沥沥的秋雨,明显让人感到了一丝凉意,但是因为文学,因为陕西工人报,却又令人感到特别的温暖而阳光。在叶广芩老师的家里,彼此就像见到了久别的家人一样亲切,现场氛围充满了快乐祥和。听到陕西工人报社发展目前取得的新局面,她显得格外高兴,称自己一直在关心关注报社的发展。当大家把话题从长篇小说《青木川》及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集中到她的文学成就和社会贡献时,她却谦逊地说:“我在文学上真正的起步其实就是从陕西工人报社开始的。”

“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要感谢陕西工人报。”回忆过去在报社的日子,叶广芩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她在这段经历中得到了三个方面锤炼:

一是文字的锤炼。当时她和周矢、杨乾坤、柳江河等那一时期的同事,不仅非常敬业,且彼此在业务上都能够互相促进。那时报社实行集体评报制度,每天报纸出来后贴在评报栏里,大家互相检查监督,彼此从不护短,若在见报的稿件中有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不管谁编辑的版面或采写的稿件,也不管是谁发现了都会给圈出来,对于这种互相“揭短”的制度,当时大家不仅理解,而且都很乐意。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使她在新闻采写和编辑过程中文字表达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品中的文字越来越干练、纯净,也因此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写作坚持做到文字不干净不罢休。直到现在,她交给出版社的所有作品,编辑们也都认为她的作品文字很难找出问题。

二是见识的锤炼。她坦言,自己善于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认识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深度,有高度,得益于在报社当新闻记者的经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陕西工人报教给我的。”因为陕西工人报辐射全省各地各行业的特点,在新闻采访中可以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物,让她扩大了视野。也因为新闻工作中采写的稿件要做到客观、公正、准确,需要从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而迫使她在养成多角度看问题习惯的同时,认知问题的高度不断得到提升。长期的记者生涯,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说到这里,她结合自己当记者和作家的经历,特别向我们在场的两位后生告诫,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学作品,采写的稿子一定要让采访对象看一下,以免造成“不帮忙反而添乱”,甚至因此为自己惹上官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人格的锤炼。她在报社那段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已是风起云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心逐渐趋向拜金,思想开始浮躁,各种不正之风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作为记者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取一点个人利益或方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她在工作中坚守工作纪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从没有向采访对象提出过任何个人生活方面的非分要求,甚至有采访对象主动给她个人好处,她都断然地拒绝了。而她也因此被朋友们认为是一个纯粹的人。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采访对象和接触过她的人,当年很多采访对象都成为了她一生的朋友。正因如此,使她拥有了广大的交际圈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方便。

碰巧的是,正当她和我们高兴地聊着这个话题时,电话铃声响起,打来电话者就是她在报社工作时认识的一位采访对象。“这位林业战线上的老领导,和我交往了几十年。他之所以愿意和我来往,就是因为当时他在担任领导期间,很多朋友都向他索要或者接受‘方便’,我不仅没有张口,而且没有接受,当时还被认为有点傻。”

在聆听叶广芩老师的往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她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更是一位有非常情怀的人。她说,在报社当记者的日子里,因为采访接触了一大批高学历的人,这些人工作在基层最艰苦的地方,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子孙又接着继续奉献,他们艰苦的工作生活境遇和崇高的追求给了她心灵的极大触动。无论是在当年的新闻工作中还是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这类人物都成了她长期关注的对象和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原形,也成就了她在文学上的人文情怀和精神高度。

健谈的叶广芩老师,面对我们前去拜访的几位朋友,回忆在报社工作的日子似有说不完的话。她那发自内心的微笑以及讲到的每一个故事和人生感悟,都深深地温暖着我、激励着我。最后,她告诫我等年轻后生要珍惜陕西工人报这个平台和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机会,并总结性地分享她的人生体会说:“人熟了,文章就熟了。”多么智慧的一句话啊,寥寥几个字,朴素而深刻地道出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我认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也适用于新闻工作者,更让我感到自己做人与作文都一直还在路上,需要继续努力修为。

末了,她语重心长地说:“写作时,不要‘端着’。不要想着我现在要写文章了,便端出一副架势。”此话进一步道出了作文的姿态,我理解其意,作文时应该自然而然。

写就此文时,回味叶广芩老师那天的话语,我的心里依然激荡着一种感受,那就是她执着、严谨的工作风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纯粹的精神世界,实质上就是一代又一代陕工报人的追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