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朱碧波
现代人忙忙碌碌步履匆匆,内心深处的孤单寂寞却使他们充满了对友情的渴望,但现实的情况是,尽管有手机、网络等快捷方便的传媒沟通方式,人们的心灵却变得日渐坚硬封闭。于是,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如果是不认识的人,我们都会看到一张张冷漠生硬毫无表情的面孔,以及鸦雀无声的寂静。而另外让人颇感意外的是,80、90后青年一代言语上的率真大胆直白,使我想起了西方电影里常见的一幕:一位年轻的女士对着一位男士恨恨地说:“我讨厌你,你趁早给我滚远点!”这里没有虚伪的掩饰,不需要含蓄婉转,女士的言语直抒胸臆畅快淋漓。也许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会有所启迪,即使国情传统不同,西风东进了一百多年,我们希望迈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束缚,过得轻快简单,打开心扉,那样或许能碰到真正的朋友。
年龄越大,朋友越少,身边的同龄人经常这么说。有人说:那是你要求高了。我仔细一想,确实有这原因,但也不尽然。更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岁的增加,经历多了,人的心态变得淡然疏懒了。
朋友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己。这是互相之间无话不说的铁哥们(姐们),也许并不常见面,见面则可以彻夜常谈,海阔天空,可以彻底给对方袒露自己的灵魂,甚至是没有任何隐私的交往。这类交往自然没有功利的成分,纯是义气相投精神交融,如果是帮了对方,连谢谢都不需要说。这是朋友里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上帝赐于你的机缘伴侣,知己不可能多且弥足珍贵,有此一二最多二三足矣。第二类是好朋友。这类朋友和你有大致相同的志趣,闲暇时可以在一起闲聊吃饭喝酒,苦恼可以倾诉,快乐可以分享,但绝不是灵魂的袒露,多少会有所顾忌。这类人自然也是你的财富,而且可以数量多一点,使你的人生不至于太寂寞。第三类是一般朋友,也可以说是熟人。这类人只是认识,也许是开会时碰到,也许是偶然的机缘相识,有时候仅仅是工作关系而已,我们经常说的所谓朋友,大多是指这一类,数量也是最多的。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也许这类朋友对你来说最实用,关系处得好了,有事会给你帮点忙,所以大家都热衷于多交此类朋友。但遗憾的是,当双方的位置或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类朋友会离你越来越远,最后成为陌生人。
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的是,亲情代替不了友情,爱情也与友情颜色各异,愿你珍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