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27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写给春天 作家阿莹散文入选《2016年中国散文精选》 惊艳的春雪 春的使者 图片新闻 荒田一片石 包谷甜酒 过横渠书院怀乡贤张载 伊犁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荒田一片石

□杜文涛

一百五十二年前,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在巴山北坡岚河岸边的花鲤墟街上,一座规模宏大,学堂风格的房屋建筑闹闹嚷嚷地开工了。屋为何屋,为何建屋?院为甚院,怎保久远?众口一辞中,一脸儒雅之貌的一位壮年男子被乡邻推举而出,冥思伏笔,勒诸碑碣来做回答。

这位男子名谓杜继安,他出生于岚皋一个书香世家,为岚皋地方文士。

岚河为岚皋母亲河。清乾隆四十六年即1781年,杜氏始迁祖杜有识自湖北襄阳辗转来到岚皋,迁岚生活几十年后,杜氏族人已和当地人融为一体了。清同治四年三月,花鲤墟有识之士自发捐款捐地修建忠义讲所。杜继安经众人推举,为忠义讲所写下了名为《公置义田碑序》的碑文,镶嵌在讲所廊门内墙上。《公置义田碑序》用文学的语言叙议了修建忠义讲所的动议、意义、宗旨和建起后祈保子孙世守的期盼与祝福,赞颂了居士段大荣、王厚斋及一心向善诸人,为忠义讲所捐置义田的善举。

多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向在安康一位从事地方文史研究的长者请教岚皋地方文化。攀谈酣畅间,他向我讲起了忠义讲所,给我看了他年轻时在现场拓录的《公置义田碑序》和另三通碑石拓片。拓片精美,黑底白字,文儒雅致。长者虽遗憾但又欣慰地说:“我在花里拓录过碑文几年后再上去,就再找不到石碑了。亏了我当时看到碑文就拓存了起来。”

岚皋的文学遗产,应回归收录进岚皋的文学典章。经长者同意,我复录回了四通石碑拓片。2015年夏天,我在收集经年岚皋古代文学史料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岚皋诗文遗存》一书,《公置义田碑序》作为散文卷碑文类收录进了该书。

去年夏天,镌印在《杜氏家乘》中的《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引起了县纪委的关注,先是注释翻译,后是撰写文本,再是视频拍摄。我参与了其中的工作。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优雅生活的向往,或浓或淡地渴盼着那种建立在学养和修心之上的从容不迫。杜氏家规电视专题片拍摄伊始,我便和摄制人员及花里杜氏后裔一道,找寻遗落在乡野的这方石碑。在一目了然的视野里,遍布着历史信息的古碑,以无声的画面胜却赘复的解说。流火的七月,第一个镜头在花里镇后十里沟杜氏老宅遗址开拍,我们便开始了这方石碑的寻觅。天凉秋至的九月,专题片初稿、初片完成,呈送市、省、中逐级审改。我们寻珍拾宝般地寻迹到了很多历史遗存镜头,遗憾的是《公置义田碑序》的古碑却仍无踪迹。

“荒田一片石,文字满青苔。不是逢闲客,何人肯读来。”唐代诗人姚合的这首《古碑》,似乎贴切地预示了我见到古碑的境况。我们一行人来到近邻一户人家的猪圈旁,见到了已断为三截的《公置义田碑序》石碑。我们按照断裂的茬口,依序将石碑拼接在了一起,对照着我们手持的《岚皋诗文遗存》一书中的文字,逐字辨析。碑文首尾完整,清明可识。左手持书,右手抚碑,口中念诵着清朝的那些事,恍惚摸索到了那脱俗于庸常生活的过去。

摄制组知道我们找到了这方古碑,如获至宝,赶在一个晴朗天,邀我同行,赶到现场,架起三角架,精心拍摄了碑文,想趁终审送片前,换下电视专题片纸质的镜头。杜氏后裔已将古碑用三角铁片镶锢为一体。冬日里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岚河,照着小院,在碑上拉出深深浅浅的光影。摄像师在碑前拍摄,阳光也在他身上划出了或明或暗的折光。

碑在太阳光下泛着光。静静地看上去,有着一种俯视感,暗含着一丝高古,一种教化。古时文笔,旧时记事,渗进了这通片石,穿越时空,时光并置,立于今天的场景之中,把逝去的风物永久地牢固在这里。

石头是会烂掉的,但石头上的文字将会永恒。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