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3日
一线新闻
03

匠心不止步

——记陕电工匠何鑫刚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何鑫刚常说给别人听的话,其实也是在不断说给自己听。

何鑫刚,1980年出生于西安,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调试工、技术员,现任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变电分公司试验班副班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凭借自身“创”“实”“勤”的优势,取得多项省级科技成果,先后获得了“西北电网继电保护专家”和“陕电工匠”等称号,成为智能变电站建设方面的“技术支撑”。

攻坚克难赢信念

“专业不对口,所学突然失去了用武之地,这可如何是好?”毕业后的何鑫刚一进入陕送试验班从事二次调试,便犯起了嘀咕。

简陋的工地,陌生的环境,让满怀憧憬的何鑫刚有了很大落差,“跟我想的大不一样了”。然而一次次的投运,一次设备的带电冲击没有让他退却,反而激起了他的征服欲……渐渐地他认识到了调试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感受到了“你用电,我用心”的“神圣”。

为了让工作早日得心应手,何鑫刚白天给师傅打下手、抬仪器,晚上别人都休息时他总结。查资料、翻图纸,研究保护原理,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技术。

2010年国网公司开始在陕西进行智能变电站试点,何鑫刚主动承担了国网公司智能变电站试点的二次系统调试工作,凭借扎实的继电保护和通信专业知识,他按时圆满完成了750千伏洛川变等5项建设任务。

最终不但750千伏延安(洛川)智能变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330千伏户县(新盛)变电站工程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750千伏南山变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个人还荣获了“750千伏延安智能变电站建设先进个人”、“户县(新盛)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坚守的信念。

技艺源于有心

“技艺源于有心,不实践没有经验,不总结没有进步。”作为省内智能变电站调试技术的带头人,何鑫刚深谙其道。

“编码的每一位都有特定的意义。”在一面继电保护屏后,何鑫刚参照屏柜门上贴着的实例,揭秘了暗藏在简单图表背后的“黑科技”。智能变电站中,光纤数据传输的全面采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施工及运维模式。光纤连接错误成为最低级,却也是安全风险最大、耗费人力最多的常见现象。

QC攻关,完善防错、纠错机制……何鑫刚一遍一遍尝试着。

“我绝不会只在一个‘点’相信连接是正确的。”通过以编码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光纤配置系统,何鑫刚最大化地避免了光纤连接的错误。

随便拿起一个光纤连接头,从标签上就可知道光纤型号、接口类型,知道发送端口及接收端口精确的接插位置。参照贴在屏柜上的连接图,甚至可以了解到光纤内传输的数据类型。

光纤连接图、两端光纤编码、设备端子实物,多重信息的反复确认,不但保证了施工的精确,更为后期运维、检修提供了最可靠的技术环境。

“别以为这就是几张图,这都基于强大的数据库基础。”何鑫刚认真地说,而数据库又是建立在对各厂家设备、设计图纸、保护原理的精准掌握、精确对应的基础之上。

以制定标准的姿态传承技艺

“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这是何鑫刚一直的认识。

他在几个试点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经验,紧锣密鼓编制《智能变电站SCD组态设计规范》《智能变电站调试规范》等,为智能变电站施工、运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首批技术标准。

“在工作前进的道路上,专业的管理、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才是促进工作效率提高的根本。”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何鑫刚保持着清晰的工作思路。

他“拓”、“创”当先,带领班组成员历时两年,研究制定了共涵盖20个专业的智能变电站的系统作业指导书,形成涵盖了智能变电站系统的作业流程、作业标准、作业范围的技术指导,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现场调试效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何鑫刚的带领下,试验班呈现出“团结奋进、工作高效、创新不断”的浓厚氛围,责任心、执行力不断增强,得到了广泛认可。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