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22日
头版
01

从濒临倒闭到起死回生

——中铁七局三公司“家文化”的故事(上)

一个连年亏损、人心涣散的老牌国企,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探索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家文化”体系,从而凝聚起职工的士气,让企业最终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并迈向跨越式发展的康庄大道。

西安市北大街地铁站,一号线地铁疾驰而来,开门、关门,旅客上上下下……杨韶林每次经过这里就会涌出一股自豪感,看着自己修建的地铁载着匆忙的乘客穿梭于西安的东西之间,那种兴奋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他暗自庆幸自己当初选择,没有离开这家自己走出校门后的第一个“东家”。是中铁七局三公司给了成长发展的广阔平台。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八九年前,杨韶林还曾为自己在企业是否留下来而反复犹豫徘徊。

老牌企业陷入困境

2007年,当时还是中铁七局三公司一名普通员工的杨韶林处在息工期,每月仅能领到企业180元的生活费,一个从学校走出的男子汉只得待在家里看孩子。由于企业管理不力,施工任务匮乏,员工大面积停工待岗放假,少数在岗员工也无法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公司最多时亏损竟达上亿元。看着身边同事一个个自谋出路,杨韶林也开始给自己想办法。他向朋友借来2万元钱,在渭南开了一家泡馍馆,当起了个体老板。

这个曾是天之骄子的企业,正经历着时代变迁带来的“阵痛”。

1964年成立于兰新铁路镜铁山支线的(原)中铁一局三公司,建造了当时亚洲最高的桥墩,创造了单口月成洞的全国纪录,率先实现了产值过亿元。然而在世纪之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变,这个老牌企业一下子从计划经济的“奉旨行事”,变成了要到市场经济的大海里自己“觅食”。内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陈旧观念的精神枷锁,致使企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也就在此时的2003年,三公司从中铁一局脱离,重组并入到中铁七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在风中颤颤巍巍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企业没活干,工资发不下来,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公司。在岗的公司财务人员张芙蓉,看到很多新招聘的大学生来财务室交“违约金”要和企业挥手“拜拜”,心里非常恐慌,为了给自己日后打算,她偷偷在外面上起了培训班,考取了会计师证和审计师证。

正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企业上下人心惶惶,生存还是死亡,成了摆在这家企业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自把脉搏企业开方

企业没有活路、职工士气萎靡,这让时任公司党委书记的徐万瑜焦虑不安。他和班子成员一番探讨,最后形成共识:公司要生存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揽下工程,求得生存。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把人心拢到一起,让职工振作起来,形成强大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实现振兴。而要形成强大凝聚力,只有用文化去统领,才能转变人的思想。在徐万瑜的带领下,2005年公司破天荒地成立起策划小组为企业把脉开方,寻找工作的突破口。

怕自己的水平不行,公司从社会上请来一些专家学者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不料,他们制定出的东西不但不切合企业实际,而且收费还狮子大张口,开口就要几十万。他们只好选择放弃。最后干脆自己动手,由策划小组担当重任,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企业文化战略。他们根据企业职工常年在外施工不能回家,与亲人聚少离多,对“家”的渴求和期盼十分强烈的实际,决定文化建设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司文化建设以员工为出发点,让员工在公司感受到温暖,有“家”的感觉,尊重员工人格,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思想观念上对企业获得认同,从而觉得在三公司上班是一种荣耀,愿意为企业服务。

2007年2月28日,“家文化”建设启动发布会在咸阳召开。“以企业为家庭、视员工为亲人”的“家文化”理念,一经推出就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家文化”的实质就是公司是个大家庭,每位员工都是家庭成员,都要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家的事情去对待,把企业的荣誉当成自家的荣誉去珍惜,把企业资产当成自家资产去管理,把实现企业的兴旺发达当成自家的兴旺发达去奋斗。在这个大家庭里,领导就是企业的长子,要有责任先担当,有困难先上,有好处先让,要关心爱护每个成员,处处为员工利益着想,时刻把员工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员工之间都是兄弟姐妹,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同心合力,共建美好大家。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