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技工地位提高 “中国制造”之福
当下,“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成为热词,那么,“工匠”们的地位如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认为近些年来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是“中国制造”之福。无论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是“中国智造”“中国质造”,都不能少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参与。没有一流的工人,就不会有一流的产品。有识之士在剖析我国工业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时,不约而同指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表示,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得益于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得益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行动;得益于“工匠精神”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上有所率,下有所进,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正是“上下同欲者胜”、全社会共同推动的结果。这种走势,必将在社会形成诱导效应,使得更多的家长、年轻人认同技术工人。
中青报的调查同时显示,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发展空间小是受访者认为目前技术工人面临的主要困境。此外,还有薪酬水平低、职业技能单一、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和工作强度大等等。抽丝剥茧,在诸多问题中,收入是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话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有助于化解其他困境。纵向比较的话,时下我国技术工人收入较之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高级技工收入不比白领差的新闻也常见报道;但若横向比较,与技术工人吃香的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如德国,技术工人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还要高。
收入不是唯一的,职业教育水平不高、职业技能单一、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社会声望不高等问题,不是提高收入就能“药到病除”,需要政府做更多、更细致的保障工作去改善、去增进。譬如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切换,就应该更开放、更通畅。
制造强国战略最终要落到人才战略上,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