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硬科技”改变生活
——走近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团队
(上接一版)
专注于“硬科技”的孵化平台
走进“中科创星”的众创空间,“硬科技”标识随处可见。专注于“硬科技”,也是西安光机所创业孵化最显著的特征。
何为“硬科技”?从“中科创星”孵化的企业中,可略见端倪:
“中科微精”公司研发的一款名为“飞秒激光微孔加工装备”的新型油门喷嘴,使汽油、柴油燃烧更加充分,有效减少发动机尾气的排放;“驭势科技”公司依靠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实现无人驾驶;“奇芯光电”公司自主研发出一款国际顶尖水平的高折射率低损耗芯片;“博恩生物”公司用3D打印技术研发的术前诊断模型,极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它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是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米磊说,他们选择孵化的项目,必须要有核心的原创技术,“花拳绣腿”的项目在这里没有市场。
为何要专注于“硬科技”领域?“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西安光机所知识运营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曹慧涛给出了这般解释:“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的门槛,难以被模仿和复制,是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所在,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选择“硬科技”,既是基于光机所自身专业的科研基础,也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雄心勃勃的年轻力量
尽管成立至今仅有4年,但“中科创星”已然“风华正茂”:截至目前,这里孵化出高新科技企业160余家,引进了包括14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在内的海外高端创业团队60个,新增就业5000人。
除了专注、专业,“风华正茂”的秘诀之一,还在于西安光机所“建企业不办企业、帮忙不添乱”的孵化思路。
“中科创星”投资总监王博说,他们孵化的企业,西安光机所都不控股。科研人员与投资方的股份比例完全按照市场价值分配,研究所不进行行政干预。“这使得创业者充分享有决策权,让创新的种子在宽松环境下自由成长,并迅速与市场对接。”
近年来,“中科创星”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如今,拥有150余名工作人员的年轻团队雄心勃勃:他们计划在2017年孵化200家企业,到2020年孵化超过1000家企业。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上摸爬滚打多年之后,米磊对创业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科技工作者创业,最难的是科研思维和产业化思维的碰撞。实验室里的评价体系有时并不适用于产业化。”米磊说,树立用户思维,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需求,产业化之路才能迈上快车道,思维的转变或许比是否能融到资更为重要。 新华社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