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工地上的“工匠精神”
“为了比别人快一点,我将万能材料试验机速率一直控制在6KN/S。”“一定要先检查天平。”6月30日下午,在中铁十七局兴泉铁路项目比赛现场,出现这样一幕:虽然选手们是竞争对手,但中场交流时,大家对自己比赛时的感受和操作步骤并没有保留。
“比赛正处于转场休息片刻,有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周围选手都围了过来。虽然是对手,但大家探讨技术的热情并没有受影响。”现场一裁判都被感染了,他说虽然比赛讲究严谨,可“交流技术,普遍提升”的比赛初衷更值得发扬。
“不看‘出身’看技能,这么好的人才不引进到公司是我们的损失。”“根据现有规定,技能大赛前六名可以转为公司正式职工。”赛后,十七局二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林俊,工会主席胡晓荣的话,让选手对人才引进机制有了新认识。
“很多人都梦想转成正式职工。”参赛选手、获得大赛三等奖的祝兴永说:“没想到就这么容易实现了。”祝兴永今年31岁,一直跟着二公司项目干试验检测,虽以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工作了八九年,但他总觉得随时可能丢了工作。与他情况类似的还有大赛一等奖选手周斌,三等奖选手加常胜、陈利平三人,他们称:“参加比赛,没想到就赢得了机会!”
虽然只是一次技术比武,但短短一天就能赛出结果,而且当即通知劳务工可以申请成为正式职工。
“领导们说我们可以申请转为正式职工,我既感到惊讶,又不觉得意外。”周斌说,近几年十七局二公司形成了浓厚的“争做工匠”氛围,仅去年以来,就有12人分别获得“工匠之星”等荣誉称号,其中已有不少人通过比赛成为正式职工。
“工匠是技术支柱,各种机制就是要让他们更有影响力,在工地得到礼遇。”在两届“工匠之星”技能大赛上,胡晓荣都有这样的表述。
赫贵斌40多岁,现任兰新项目测量队队长。他扛了16年的测量仪器,练就了精准高超的技术,成为测量战线的“特种兵”。如今他已是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的青年技术能手,而且他的徒弟薛栋栋以及徒弟的徒弟靳传林都已是业界的技术大拿。
薛栋栋是张呼铁路项目测量队长,是中铁十七局集团青工技术比武的测量冠军,他师承前辈、言传身教,又用心传带出9名测量班长。在去年,薛栋栋带出来的徒弟靳传林又以骄人成绩夺得二公司测量“工匠之星”比赛冠军,获得“工匠之星”称号,已担任平天公路项目测量队长,他也带起了徒弟。
“工匠精神传承一直进行着,我们每年会对所有工匠的徒弟按照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核奖励。”胡晓荣介绍,“这是为了树立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单位形成崇尚人才、尊重技能的浓厚氛围。”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对自己工作要求精益求精、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的传承下去,已成为很多二公司人工作中的习惯。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