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漫谈
田宏伟
每到夏天,夜晚降临,城市上空的霓虹灯点亮了夜色,喧嚣的车水马龙如水般流过,这时,街巷里、餐馆门外就排列起各式各样的小摊小店。人潮涌动着,涌向道路的每个分叉,每个角落。疲惫了一天的人们陆陆续续来到摊点前,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味佳肴。城市的夜市生活就在这种嘈嘈杂杂又略显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开始了。
徐徐上升的火苗在炭火间直冒,烤炉上的肉已经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气味。约三五个好友,来到烧烤摊吃喝消费,排遣时光,既可以享受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又可以缓解夏日难耐的高温酷暑。
我所在的城市神木,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黄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汇合交融发展,是个有自己独特夜市文化的边塞城市。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男女老少辈辈离不开酒,而夜市成了这种酒文化载体。
“神木灰习惯,见面三圪蛋,喝过三圪蛋,过关撑好汉。”夜市酒场上,三圪蛋过后,酒量不行的人已经醉意朦胧,但这只是开场热身酒。“划拳、吹牛、梦幻金花、十点半……”游戏节目马上就来了,这才是喝酒的重头戏,最低消费是在座的人手来一关。一圈下来,即便运气好,也喝得晕晕乎乎了。大伙儿越喝越嗨,兴致儿起来了,男的索性脱了外套,光着膀子,鼓起喉咙,大碗喝酒,大口撸肉。关完了以后,还有单挑环节……一场夜市酒喝罢,原本正襟危坐的人,闲话多了,嗓门高了,动作也多了。不胜酒力的人已经趴倒在桌子上。酒风不佳的人已经开始乱喊乱叫。
“喝酒为醉,放账为利。”神木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不喝醉就算没喝好,你不喝偏让你喝,你喝了让你继续喝,直到喝醉为止。每次喝酒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比的是耐力,比的是脾气,比的是胆气,更比的是酒量。这些年,体验了太多神木式的夜市生活,品尝了夜市生活的美食,也被夜酒喝醉过好多次,洋相百出,真是收获颇丰,感言良多。
夜市是城市最热闹的场所,也是吃货和美食家们的深夜食堂。本地人到这里寻开心,外地人来这里长见识。所以说,逛夜市是认识一个城市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我到一个陌生城市,定会去那里的夜市去走走逛逛,或一个人,或约好友。这些年,去的最多的是西安钟鼓楼夜市。这里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买卖几乎昼夜不绝,各种小贩、货郎叫卖声此起彼伏。每次来到这个地方,无论多么决绝的减肥、节食计划都会落空。走在街上,火辣辣的高温热浪扑面而来,拥堵的人群,更是给夜市增加了几分躁动和不安。
据史料记载,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京城(今河南开封)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取消夜禁制度,打破坊市制度,使东京(今河南开封)这座当时国际大都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的东京夜市林立,数目繁多,达到空前,有“店铺夜市不可细数”之说,俨然已成为史无前例的不夜城。北宋文学家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这是当时东京夜市的真实写照。
当时东京著名的夜市有: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繁楼门前夜市等。其中,州桥夜市位于东京城内的水陆要冲,面汴河、跨御路,加上壮观的州桥、巍峨的明月楼,风景美如画,游人多如织,文人墨客常在此对酒吟诗。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就曾留下“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的佳句。除此外,灯火通明的州桥上,煎炒、熬炖、蒸煮、凉拌等各类做法的食物香气扑鼻。《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
当然这里面规模最大、最为繁荣、最负盛名的还属马行街夜市。北宋文人蔡绦在其作品《铁围山丛谈》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东京梦华录》中称赞它比州桥夜市又盛百倍。马行街是皇宫禁军诸班直的所在地,达官士庶多出入其间,因此夜市即便遇到雨雪天,也是灯火闪耀,通宵不绝,远远便能听到小贩合辙押韵、声声入耳的叫卖声。
无论怎样,夜市作为时代变革的衍生品,每次都是以一种亲近自然的低姿态进入到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到来,使原本无人问津的街道,成为商业气息浓厚的繁华区,成为夜晚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更成为城市璀璨夜晚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夜市,一个在夜晚还灯火辉煌的集市,它是热闹的,是明亮的,更是温暖的。
(神南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