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11日
综合新闻
02

一名高校驻村扶贫干部的三个梦想

“党托民盼负重担,脱贫攻坚驻黄山。助学支农谋发展,老牛蹄疾不扬鞭”。这是陕西高校一名驻村扶贫干部所写的自勉诗。他叫陈伟星,西北大学派驻商洛市商州区黄山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1999年4月,陈伟星受西北大学派遣,跟随陕西省级“两联一包”驻合阳县扶贫工作团,开始驻村扶贫工作。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扶贫工作一干就是十八年。

这些年来,从渭南市合阳县皇甫庄村的苹果种植园到商洛市商州区看山寺村的中药材基地,从商洛市商州区兴隆村的小学教学楼建设工地到黄山村大樱桃种植园,都留下了他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和辛勤耕耘的身影。上千户村民在他的帮助下实现脱贫,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作为一名高校驻村扶贫干部,陈伟星坦言,他心中有三个梦想。

第一个梦想:绝不让孩子们因贫辍学

作为来自高校的扶贫干部,教育扶贫自然有先前优势。扶贫十八年,陈伟星利用西北大学扶贫资金,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看山寺村、大荆镇兴隆村和铜川市黄堡镇安村共建3所农村小学,为3所小学配备桌凳、黑板、电脑等教学器材,安排看山寺小学、兴隆小学、安村小学及黄堡镇中心小学、合阳皇甫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来西大附小学习交流教学经验,连续6年组织西北大学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看山寺村、兴隆村、黄山村下乡扶贫、支教。近5年累计资助31名大中专、研究生完成学业。

“老陈是我们家的贵人!”黄山村二组的贫困户李志盈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平时靠外出打工挣的钱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大儿子2012年考上大学后,正发愁学费的他收到了陈伟星送来的五千元钱。

2016年,大儿子考上研究生,二儿子也同时考上本科。本该是“双喜临门”的好事,却再一次让他犯了愁。“一个儿子三千,两个儿子六千。老陈又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李志盈说。

第二个梦想: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的总钥匙,走新型合作社经营是总方向。”陈伟星说。

黄山村是坐落在秦岭深处的一个小山村。2012年,陈伟星跟随陕西省级“两联一包”驻商州区扶贫团,踏着满是尘土的乡村小道进入商州区黄山村。在摸底之后,他发现全村1003人,一半为贫困人口,没有集体经济,仅有的养牛、养猪等传统养殖业只是家庭副业,技术落后且不成规模。

在陈伟星的推动下,黄山村生态养猪合作社成立,利用西北大学提供的资金引进良种猪,邀请专家技术指导,组织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截至2016年底,全村养牛、猪、羊专业户分别达到6户、14户和6户,生猪年总出栏数达到400多头,增加收入20万元。

帮村民做好养殖业之余,陈伟星还利用山区地形优势,引进果树新品种,帮黄山村建设100亩大樱桃园、260亩矮化核桃园,统一技术托管,全程施肥、植保、修剪、拉枝,并探索示范种养立体经营模式。

“为了让村民树立‘务好果卖高价’的信心,采取了‘做给你看带着你干’的策略,让村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掌握技术要领。”陈伟星说,“如今,核桃已经挂果受益,樱桃明年会大量挂果,收益将很快实现。截至2016年底,已有23户73人脱贫,今年将有21户98人脱贫。”

“今年扶持贫困户发展屋顶光伏、房前屋后简易大棚食用菌种植,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因户施策,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项自己掌握的技术,可自己管理的脱贫产业,为这里留下一个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陈伟星说。

第三个梦想: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协会

黄山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靠农民外出务工。经陈伟星入户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50%左右。而陈伟星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建立黄山村外出务工人员协会。“把黄山村扶贫具体做法总结出来,将成效公开透明地告知在外务工人员,了解他们在外务工实际情况,互通有无,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提高综合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陈伟星说,组建外出务工人员协会的想法,已经上报西北大学相关主管领导并获批准。

“下学期开学之后,计划把西安周边的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参观西北大学,座谈征求意见,进行技能培训,对有意愿调整工作、工种的人员,提供清洁、园林绿化、帮厨、家政服务等职位。”陈伟星说,“我的目标是将扶贫工作的‘走出去’与‘接回来’相结合,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杨喜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