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10日
百味·国际
04

家乡的火盆

□许双福

火盆,是一件极其平常的生活物品。火盆,是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一般在秋天制作,火盆也叫“神仙炉”,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生活色彩。

据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据说是三国时期开始使用,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季里,姥姥家的大炕上总是放一个火盆,火盆的直径有五十公分左右,是土里掺杂了猪毛或者人的头发做成的泥盆,泥盆还做有十公分左右宽的盆沿,供热东西用。一家人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取暖聊天,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了,先招呼客人到火盆旁烤烤手。火盆里的火是做饭时烧透的柴火星,用火铲铲到盆子里,一天三顿饭的柴火星,够盆里的火烧到深夜。有意思的是,大人们喝酒时,将盛满酒的酒壶坐在火盆里,将酒加热了喝,听姥爷讲,冬天里喝温酒对胃好。

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家来到了北京总部,我们这些部队里的孩子都在公主坟附近的翠微路小学上学。每天上学我都要到公主坟商场里转一转,冬季商场里的走廊每隔一段有个火盆,这里使用的火盆是铁铸的,口径有五六十公分,架在一个木制的架子上,烧的是木炭。

1973年年初,父亲再一次工作调动,我们家又来到了湖北房县。我在就近的农村大队学校上学,学校极其简陋,教室的窗户只有钢筋棍,没有玻璃,冬天教室里四处透风,冷如冰窖。学校准许学生带火盆上学,要不冻得坐不住,手冻得写不成字。

同学们提的火盆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带的是家里漏得不能再用的搪瓷盆子,盆沿两侧打了孔,用铁丝做个提手,将家里做完饭的剩余火星铲到盆子里,上学的路上捡些木棍,边走边抡着火盆,使其燃烧彻底没有烟;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同学,父母为其买个陶瓷的;条件再好一点的,陶瓷盆的盆体上上了釉子,雕刻一些花、鸟、草的图案,这是当时最为豪华的火盆了。

有了火盆还得有火钳子,火钳子也是各异。有的是用铁丝窝的,有的是铁匠铺打出来的。真是佩服人类的想象力,把一件用品做得不仅实用,还有一定的艺术性。

每当生产队分粮食开粮库时,我和同学们就趁人多杂乱,偷偷地抓一些黄豆、玉米、小麦,课余时间在火盆里烤着吃,有的同学甚至在上课时也偷偷摸摸地烤着吃,被老师发现,火盆便被没收,放在讲台旁,整整一节课他就得冻着。

一个百姓冬季里需要取暖的火盆,材质因地制宜,因经济选取,过了冬季就被人收到一旁,到了冷气袭面时,才被想起使用的小物件,却有着许许多多的趣事,给人以温暖,每每想起,心里充满着暖意,充满着对那段日子的怀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