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的路
□连忠照
我的家乡在渭北黄土高原上,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回趟老家。
以前,回老家最苦恼的,莫过于道路不便。坐着破旧的班车,出县城后,在陡峭的盘山路颠簸半小时,到离村不远的路口下车,便是通往村里的小路了。晴天还好说,遇到阴雨天,雨水将泥土路面泡得稀烂,一脚踩下去就陷在烂泥中,等费力拔出鞋子,上面已经沾满了黄泥。这么一路走去,泥巴越沾越厚,到后来就变成两只沉重的泥球,让人举步维艰。
偶尔,有人雨天骑自行车到村里,下了公路,走不了几步,自行车就陷在泥中,车轮上沾满黄泥,想推着走都难,骑车人唯有扛起车子一步一滑地向村里走去。村里街巷的路也是一样的,这时若能碰见一个热心人,帮着把自行车抬进去,那就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这样的道路,既然常人都行走艰难,我这样行动不便的人,自然更视如畏途。如果哪次回家,正好碰到连绵不断的阴雨天,那几乎就被困在屋里难以出门了。所以每次回老家,我都暗暗祈祷老天别下雨,可多数时候,老天并不遂人的意愿。
记得有次回村参加一个亲戚孩子的婚礼,正是冬天,一场大雪之后的晴日,阳光融化了路上的积雪,路上的稀泥像一层油似的,走上去直打滑。路上的很多人鞋子上都沾着厚厚的泥巴,行动笨拙,样子十分滑稽。等到次日早上,该去迎接媳妇的时候,路面上又结了薄薄的一层冰,早起的人刚走上去,就跌了个四仰八叉。见此情景,我当然不敢贸然出门……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间,每次回乡,都能看到乡村一点一滴的变化。先是通往村里的那条泥路变成了柏油路;再后来,是那条盘山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而后,村里的街巷,先铺上砂石,继而建成平展的混凝土路。街道两旁的很多泥土老屋也拆掉了,建成新式的砖瓦房,贴上洁白的瓷片。街道旁栽上果树花木,变得干净整洁。
现在,每次回乡,车子在宽阔的盘山旅游公路上蜿蜒而上,到了半山的观景平台上向下望,阳光下黑色的公路宛若游龙,在葱绿的山林中穿行。那黑色的路面,在阳光下折射出幽幽的蓝光,而转弯处的一条深红色的减速带,像是这条黑龙身上的飘带,道旁新植的树木虽然还没有长大,却已泛出了绿意。人们站在观景平台上,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如诗的画面。观景平台上,还用青砖修了几排渭北民居式的农家乐,停车场上停满了汽车。一座汉白玉拱桥像一道白虹,将路另一边的广场连接起来,广场上开着金黄的葵花,期间安放着一排排桌椅。一群群游客,或坐在这青山环抱的观景台上,吃着农家的风味小吃,或靠在围栏上吹着清凉的山风,欣赏山上山下的美景。
回到村里,街道是整齐划一的,灰色的混凝土路面上,晾晒着刚刚收获的玉米,金黄的玉米粒映衬着红瓦白墙的屋舍。因为人们都在田里忙碌,村子很安静,这安静,足以过滤掉人心中的浮躁,也让人由衷地感叹:家乡真的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