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
□朱碧波
在冬日凛冽的寒风里,我驱车一百多公里,终于来到了大佛寺。寺院里阳光灿烂,静穆寂然,游人寥寥。在丝绸古道上,大佛寺悄然伫立了一千多年,目送着眼前的泾水河流淌不息。
大佛寺石窟在一面400多米长的崖壁上,大小石窟有130多所,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朝初年。远眺崖壁,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刀刻斧凿的痕迹如风吹流云,遒劲苍凉,展示着千年的历史沧桑。登上台阶,来到石窟里,才看到洞里一尊尊密集排列的石佛,其大小不同,神态各异,有的已经残损,但能明显看出大唐盛世的气象:雍容华贵,面容饱满。个别佛像上还有色彩,让人惊异,这也许是后人涂抹上的颜色吧。
在这些小石像的中间,就是著名的大佛了。其高达几十米,坐姿形态,面部表情淡定安详,眼色生动,注视着前方。站在近前,让人心静神凝,肃然起敬。下意识地我合起双手,对着大佛拜了三拜。我不祈求什么,只是对着这尊大佛,说不上的敬畏,于是只有膜拜了。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的旅人,走到这里一定要敬拜大佛的,他们祈求大佛的保佑,保佑自己出行平安,生意兴隆。大佛以自己宽广慈悲的胸怀,赐福于芸芸众生。悠悠岁月,千年风雪,大佛背靠清凉山,面对汤汤的泾河,护佑着丝路古道上的人们。历代老百姓也时时进香年年跪拜,我们这些今人才能目睹大佛的真容。
佛是慈悲的化身,能赐予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片绿洲,安妥浮躁的心灵。但佛也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们这些在滚滚红尘里讨生活的人,谁没有尝过生活的艰辛,那该往哪里回头呢?也许是欲望羁绊了我们前行的步伐,也许是诱惑挡住了我们远眺的目光。但只要心中有佛,心怀善念,精神的力量一定能指引我们到达远方。仰望着大佛慈祥的面容,我心里默默地想。
离开大佛寺,我踏上了高速公路,大佛在身后渐渐远去了。我知道,大佛还会伫立在这里,看春风秋雨花开花落,而我依然要去走自己的路,佛门和红尘本就是两条道,但我却难以把这两条道分开,因为我知道,一尊大佛已经永远留存在了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