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的期盼
□吴树民
踏着零星小雨,步入这个沂蒙山区的小村庄,当年纷飞的战火,已变作沟边道旁满树红灯笼一样的柿子;当年闻名的“红嫂”,已成为展室庭院岩石耸立巍峨的雕像;当年养伤的小屋,已变成观光游览继承革命传统的课堂;当年沉寂的村舍,已化作历史元素融入现代的影视基地——这就是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
那纵横交错的小巷子依旧狭窄绵长,那重叠光亮的石板路依旧结实平整,那层层古朴的大窑洞依旧布满沧桑,那砖石砌成的座座楼阁依旧英姿奇丽,那花格窗下的坛坛美酒依旧醇香醉人,那龙盘虎踞的座座城楼依旧喜迎宾客……可是,当年的“红嫂”,还会从遥远的异地他乡归来吗?
“红嫂”的原型是王换于、明德英、李桂芳等沂蒙山区的普通女性,她们的拥军事迹却永铭史册,感人至深。
抗日战争年代,沂南县作为抗日根据地,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伤病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1941年的冬天,八路军山东纵队驻马牧池的司令部被大批日寇包围。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口。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周围没有任何可供伤员饮用的水源,情急之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1943年,她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
在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这里的32名妇女“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双腿扎进冰冷的河水里,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主力部队抹着眼泪借助这座桥迅速过河歼敌。而更令战士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妇女中有的已经身怀有孕……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住到王换于家后,委托王换于办机关托儿所。王换于安置了机关27个孩子,以后又陆续安置了一些,共有42个孩子。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均安全、健康地成长。一次,王换于看到一位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就将孩子抱回家交给二儿媳。儿媳正抚养着自己和另外几个抗日将士的孩子,奶水也不够吃。她对儿媳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还能生,咱家的孩子就吃粗的吧!”实际上,王换于家因抚养抗日干部的孩子,有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和照顾不周已先后夭折……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正如沂蒙革命民谣歌颂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的伤员,后来在激战中英勇牺牲了,他无法实现返回沂蒙山区看望亲人的夙愿。沂蒙“红嫂”王换于用心血和生命救护的那些革命后代和伤员,为什么迟迟不去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呢?假如再出现当年的战火连天,“红嫂”还会义无反顾、英姿飒爽地出现在我们队伍面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