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31日
综合新闻
02

“黄土地”刷出“新颜值”

——延安两千万亩“林海”诞生记

(上接一版)

“圣地红”永不褪色

从“自然黄”变为“人工绿”,圣地延安的“红色气质”愈加熠熠生辉。当年延安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成为响应退耕还林的先锋队。志丹、吴起、子长,很多沟沟坎坎里退耕的第一片绿,大多出自老党员、村干部。

子长县重耳村村支部书记刘世仁记得,一开始老百姓忧心忡忡。无奈之下,他自己上山“立样本”,把家里12亩地全种了树苗。刘世仁如期领到了粮补,乡亲们纷纷上山种树。仅1999年,重耳村就退耕两百多亩。

对南泥湾村老党员侯秀珍来说,“父辈开荒我造林”是她家两代党员的写照。

侯秀珍的公公刘宝寨,曾是三五九旅九团九连副连长,一生最骄傲的经历,就是和战友一起将南泥湾变成了好江南。

五十多年后,作为村里的妇女干部,侯秀珍带头扛起了铁锨与镢头。“老一辈当年保家卫国,不开荒站不住脚;现在我把树补回来,给子孙留个好生态。”

自家十多亩山地全部退耕,南泥湾变成了林地花海,侯秀珍也很骄傲。

和侯秀珍一样,当年很多率领群众上山种树的党员干部如今都已青丝变华发,但他们亲手种下的树苗,如今亭亭如盖,正值芳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应有之义,作为党员干部,就得率先垂范。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

截至目前,延安累计完成造林2046.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77.46万亩,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至目前的70%左右。2016年,不少人印象中“黄土飞扬”的延安,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绿色生态开启新征程

从“木”到“林”,由“林”到“森”,“绿色”带来的一连串“惊叹号”,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延安这片“黄土地”的认知。而一批新物种的出现,正是生态好转的有力证明。

2017年,黄龙县发现原麝,这是陕北地区首次发现活体原麝。

鸳鸯,也于2015年现身吴起庙沟镇。此前70多年,这种吉祥鸟只活在陕北民间的绣花样上。

全县新物种研究,这是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吴宗凯近年来的新事业。他走访县里164个行政村,发现吴起的鸟类已由过去的十余种,升至目前的162种,文须雀、黑鹳等向往绿色的鸟种,也正在向这里迁徙。

生态改变的同时,延安120多万农民也集体告别“广种薄收难温饱”,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升至2016年的10568元;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全市粮食产量在最近的10多年都稳定在70万吨以上。

新时代,新征程,一个更大的生态蓝图正在延安接力绘制:1000多万亩退耕还林地将逐步转化为有效森林面积。

吴宗凯的新计划——湿地野生动物调查,在吴起还是空白。他的记录本上,新物种会越来越多。侯秀珍所在的南泥湾村,林地花海会更漂亮。乾坤湾镇郝翠珍的家门口,群山也将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新华社西安1月30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