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铁路见证她们的“芳华”
——记新中国第一代女电力机车司机
在宝成铁路,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新中国第一代女电力机车司机。当年,刘维萍、白燕娥、王萍、侯爱华等驾驶着进口6Y2、6G型电力机车及国产韶山1、韶山4型电力机车,飞驰在当时我国最难走的宝成铁路线上。
在前不久,四位女电力机车司机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讲述当年往事,并分别登上新型、老型电力机车,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宝成铁路全线建成投用于1958年,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首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这条铁路沿途坡大沟深弯道多,地势十分险峻,从宝鸡至秦岭站,仅5个区间42公里路程,就有48个山洞,最大坡道达到千分之三十三,堪称世界之最。
在宝鸡机车检修厂联合检修库内,今年63岁的刘维萍显得非常激动。刘维萍介绍说,1973年底,单位决定招收一批女电力机车司机,那时自己才18岁,当时招收条件特别苛刻,除了业务技术过硬外,还要经过政审等多个环节考评,报考的女青年很多,大家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向组织表了决心,立下“军令状”。最终,21名女青年被录用,成了电力机车学习司机。两三年后,大家相继考取了电力机车驾驶证。
“当时觉得特别新鲜,穿上崭新的工装,早早来到整备场地,一遍遍检查机车状态。”王萍今年已经65岁了,她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工作证和机车驾驶证,提起自己第一次驾车上秦岭的事,仍历历在目,“尽管在线下反复练习,已熟练掌握机车驾驶技术,但单独操纵时,还是特别紧张。一路上,见到山洞、弯道,就主动鸣笛,样样做到严谨认真。直到机车在站台上停稳,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台机车就是当年我们开过的车,上去看看!”在厂房外的轨道上,停靠着一台早已退役的韶山1型电力机车,说话间,63岁的白燕娥一脚踩上机车梯蹬,一手抓牢机车扶手,眨眼间已迈进了离地约1.5米的司机室。
坐在司机座椅上,抚摸着操纵台前的按键开关,望着熟悉的仪表盘和操控手柄,站在一旁的侯爱华讲起了当年驾驶机车在崇山峻岭间飞驰的故事:刚考上司机时,单位担心她们经验不足,给每个班都配了一个男同志保驾护航,确保行车安全。男同志特别严格,为了让女司机准确把握驾驶速度,经常用帽子将速度表遮住,让大家根据驾驶情况,估算大致车速,以提高操控水平,保证机车精准停靠。
“在宝鸡至秦岭段开车确实很难,特别是上岭机车牵引,要保证拉得上去;下岭控速操纵,要保证车停得住、停得准。不仅要会开,还要会处理机车突发故障,各种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必须熟记于心,熟练掌握才行。”至今,侯爱华仍能够熟练说出当时的一些行车术语。
在交车场,看到一台台修缮一新、即将交付上线的机车,侯爱华感慨地说:“当年我们驾驶的机车,以韶山1型机车为例,共有33个运行级,上岭时要一下一下给级,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精准掌握要领。不像现在的高铁动车组、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等,不仅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在牵引动力、人性化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革命性的改进,这种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
刘维萍、白燕娥、王萍、侯爱华等在内的第一代女电力机车司机虽早已退休,但回想起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她们仍记忆犹新;看到今日中国铁路的发展变化,她们内心依然澎湃。而这条铁路所孕育的“宝成精神”,以及所有参与建设者的故事,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铁路人顽强拼搏、勇创一流,为实现交通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通讯员 赵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