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从俗语读父爱
◎陈仓
人性恒定,人情近似,至亲莫过父子,女儿对父母最贴心,儿行千里母担忧,父牵挂,符合人性与人情世故的习俗、法则、礼数,古今中外差别不大,诸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等。西周的古典礼教在古老的中国深入人心,礼数与习惯深入世俗生活,其中“亲亲父为首”的理念与规则经过高台教化内化于心,经过千百年实践外化于行。因为有宗亲文化沃土,近20年来,在舶来的节日中,父亲节几乎没有争议的本土化、经常化。有关父亲节、父爱、亲子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普遍认同的人伦共识还是有的。言为心声,人类有关父爱的基本共识全在日常用语之中,其重不堪忍受,其轻不堪承受,孰轻孰重,冷暖自知。
俗话说,父爱如山!其重重于泰山,其高高于喜马拉雅,其大大于昆仑山系,父与子的厚恩深情,亲密无间,难以言说。众所周知,山有靠山,俗称家庭背景,一般而言,所谓父爱如山,多指靠山、祖荫,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三代享福,五代蒙恩。在成王败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亲密无间,人际关系边界模糊,责权利关系混乱的宗法社会,作为父亲,光前裕后是家族责任之一,封妻荫子是家庭责任之一,是天下父母心的最大夙愿。如果子孙不贤不能不智不肖,坐吃山空,靠山山倒,靠水水流,父辈的毕生努力付之东流,或枉费心机,或遗祸子孙,一切归于无常。父爱之山亦如人间众山,山外有山,这山看见那山高,邻家饭香,别人家孩子贤能之类攀比,比比皆是。父爱之山并非全是福荫无边的绿水青山,特殊情况下,还有突然喷发,株连九族,祸及子孙的火山,有父债子还的孽债,有进退两难的刀山,有被迫的子承父业,勉为其难,有压顶要命的承重泰山。福兮祸兮,焉知所以。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此反思来自夙兴夜寐、含辛茹苦、栉风沐雨的生活重压,来自担惊受怕、悲欣交集、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养儿方知父母恩,反言之,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少年不知愁滋味,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父母日夜操劳,尽心尽力,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无私无畏地供养儿女时,儿女一般不会感知阳光空气泉水一样的父母恩情,父母之恩如阳光一样温暖而无足轻重,如空气一样清爽且轻薄无代价,如免费的山泉一样无代价,父母俗念之重,儿女俗情之轻,由此可见一斑。历经沧桑之人时而感慨,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子孙做马牛,实乃世事洞明少牵挂,人情练达无挂碍。
社会学第一定律:人在情境中。亲子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父子关系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拼爹时代”尤其如此。三十年前有个流行俗语曰:“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一则民谣曰:“一等爸爸不说话,二等爸爸打电话,三等爸爸把钱花,四等爸爸求人帮,五等爸爸土里挖。”这些现象大概可能是“拼爹时代”的发端。以应试教育竞争型人群分级和“二代型”阶层固化为缘由,有流行俗语曰:“有个好脑子,不如有个好老子。”与此同时,国产“四大名爹”与“四大坑爹”横空出世!这些现实案例印证一个古老的俗语:“溺爱似猛虎,爱谁谁受苦。”
2011年,经合组织发布一项报告,对比了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性,报告结论指出,“人们很难从较低社会地位流动到较高社会地位”,这一规律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皆然。2013年7月,一篇《你的爸爸是谁?》的评论在美国媒体上刊登,引发热议。文章称在美国要成功,必要因素是拥有成功的父母,直指“拼爹”现象在美国盛行,而要实现“美国梦”并不容易。这些言论所指的“成功”与“地位”多为权力和财富,但是,在非特权社会,基于文化艺术科技贡献和道德品质的社会荣誉不可能继承,基于才华和能力的尊贵无法代际传承,只能靠个人奋斗。权贵可世袭,富贵可继承,尊贵无法传宗接代,否则,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必有,大学科学院不必设立。诺贝尔奖不存在老子英雄儿女必然好汉的事例,文学界不可能有老子为儿子代笔的“写二代”,大师级父母留给后辈儿孙的,除了有限的知识产权和虚幻的自豪感,什么都不会有。